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时,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还都是“中

趣叭叭呀 2025-04-15 11:02:09

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时,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还都是“中国制造”!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大背景下,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逐渐升温。起初,中国仅因两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而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援。然而,随着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中国逐步成为了阿尔巴尼亚主要的支持者,为其提供了包括粮食、工业设备在内的大规模援助。 1960年6月,苏联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次会议上公开批评中国,阿尔巴尼亚则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这一行为使得苏联切断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所有援助。面对这一突变,阿尔巴尼亚副总理凯莱齐于同年9月访问中国,请求紧急援助。尽管中国当时正经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国内困难重重,中国政府还是决定支援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粮食和经济援助。 从1954年到1978年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包括142个成套项目和无息贷款,总贷款额达到15亿5千万元人民币,此外还有2100万美元的自由外汇。中国的支持帮助阿尔巴尼亚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快速转变,为其建设了包括钢铁、化肥、造纸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工业部门。 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阿尔巴尼亚援助,在军事上也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75万支枪支、15亿发子弹、890辆坦克、1.1万门火炮、180架飞机等重型武器。此外,中国还帮助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化肥厂,年产能达20万吨,大大超出阿尔巴尼亚的国内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提供了巨额的援助,阿尔巴尼亚对此并不感恩,反而在后来的历史中成为了反华的领头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援助关系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一决定并非出于突发之间的念头,而是经过一系列令人失望的事件累积的结果。回溯到几年前,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是出于兄弟般的支持,提供了大量必需的物资和技术帮助。 当年,中国曾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了一座电视台,希望能让阿尔巴尼亚的每个农业社都能够接收到电视信号。那时,中国自己的许多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电视机拥有率还非常低。此外,中国还帮助阿尔川建立了一家纺织厂,由于阿尔巴尼亚缺乏原材料,中国还需要用外汇购买棉花从埃及进口给他们。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支援下,阿尔巴尼亚的一些做法却让中国感到失望。 时任阿尔巴尼亚大使的耿飚有这样的记载,他提到尽管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阿方却常常将这些珍贵资源置于不顾。耿飚回忆道,阿尔巴尼亚用中国援助的高质量钢材做电线杆,而化肥则随意堆放在露天地,不顾风吹雨淋。他感叹,类似的浪费现象不胜枚举。 同时,中国的专家们也有相似的经历。他们节衣缩食,长途跋涉将大量钢材、机械设备、精密仪器送到阿尔巴尼亚,却看到这些宝贵的物资被随意堆放在露天,长年遭受风吹雨打。专家们看到这种情形,无法忍受,当他们试图提醒阿尔巴尼亚方面不要这样浪费时,却得到阿方人的漫不经心的回答:“没关系,坏了,没有了,中国再给嘛。” 到了1978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内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经济建设,对外援助的策略也需要重新调整。因此,考虑到阿尔巴尼亚对中国援助的态度和国内的经济需要,中国决定终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阿尔巴尼亚对此反应强烈,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阿尔巴尼亚竟然开启了针对中国的排华浪潮。霍查甚至公然宣称:“我们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苏联还要危险。”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霍查也指责中国是“侵略者”。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甚至对亲华的人士进行打压,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被送去劳动。 揭示了这种裂痕的一个显著事件是,在中国资助建成的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内,竟被发现安装了35个监听器。这些设备的发现本就足以引起外交上的紧张,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监听器竟然是中国制造的。

0 阅读:0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