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张际鹏随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长沙起义,然而不久后张际鹏就叛逃香港,可当他去了香港后却后悔不迭,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结局又怎样呢? 对于张际鹏来说,1949年是他的事业巅峰,也是他人生的拐点。 张际鹏毕业于黄埔一期。那一期的学生堪称神仙打架,不光共产党队伍中有不少将帅英才,国民党内也是将星云集,而蒋介石也对一期的学生最为倚重,比如胡宗南、陈诚等都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然而比起这些著名的军事将领,张际鹏的名气就小了很多。 张际鹏是湖南醴陵人,19岁时在国民党元老程潜创办的军政部讲武学堂学习,当时和他一同学习的有120多人,皆来自于湖南,比如陈赓、陈明仁等。 由于军政部讲武堂作风老派,又不正规,因此当黄埔军校创办后,张际鹏等人嚷着要去黄埔,无奈之下,程潜以并校的名义,让张际鹏等人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生。 毕业后,张际鹏在程潜的部队里当了排长,先后参与过东征和北伐,直到程潜被蒋介石夺走兵权,他所在的部队才被国军部队收编至第14军。 然而在派系林立的国军部队,张际鹏虽然一期学生,又参加过许多战斗,可他从根子上讲还是湘军一系,且又只是个下级军官,因此蒋介石对他并不看重。 抗战爆发后,张际鹏随军至山西阻击日军,在那里打了3年游击,靠着积累起来的战功,他才开始获得晋升,到1944年时终于被提拔为第14军中将军长,授陆军少将军衔。 当时日军为纵贯中国南北发动了“一号作战”,也就是国军部队所说的“豫湘桂战役”,此时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国军部队为了终结日军陈兵250万,张际鹏作为第一战区的将领自然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抗日作战中。 然而国军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拉垮,豫中会战、长沙会战和桂柳会战相继溃败,不光兵损将折,还让日军如入无人之境,还让蒋介石颜面尽失,气到公开表示受了奇耻大辱。 兵败如山倒的国军部队也并非没有捷报,比如张际鹏率领部队镇守伊川时,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他顽强作战,最终打败了日军的进攻,那一战虽然几乎全军覆没,可也击毙日军百余,摧毁日军战车5辆。 可惜这场战役仍没让张际鹏获得蒋介石的赏识,再加上豫中战役结束后,第14军已经被打残了,于是第14军被拆解,而张际鹏被安排到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增强国军实力,瓦解非嫡系部队,采取“要兵不要官”的方式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这样一来,300多编余军官就被集中起来到中央训练团的军官总队去学习,这其中就包括张际鹏。 原本,蒋介石承诺等毕业后另行分配,可是毕业数月后,这些编余军官仍然得不到安置,而微薄的退役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为了生计,张际鹏联合相同遭遇的编余军官们到中山陵谒陵,结果大家在谒陵时,想到前途渺茫,不禁放声大哭。 “哭陵事件”引起了民众的同情,而国民党迫于舆论的压力,同时也为了稳住军心,只得给编余军官进行了安置,于是张际鹏就成了国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11组中将组长,尽管不是重要职务,好歹有了稳定的收入。 1949年1月,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的国军部队已然大势已去,也就在这时,张际鹏在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举荐下,再次担任第14军的军长。 李默庵和张际鹏是老同学,又是上下级关系,所以李默庵有心扶持他,同时也想让他与陈明仁争夺兵权,好让自己能获得更多对湖南的掌控权。 可惜华中“剿总”白崇禧一味信任陈明仁,因此陈明仁最后接管了总指挥权。当时陈明仁已经与解放军有了联系,准备起义和平解放湖南,为了万无一失,陈明仁改任张际鹏为第一兵团副司令,而军长职务则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傅正模。 同年8月4日,陈明仁通电起义,这时张际鹏才看到起义名单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稀里糊涂就投诚了共产党,这让张际鹏觉得自己被“裹挟”了,因此很不高兴。 就在这时,张际鹏听说李默庵已经逃去了香港,于是他也趁乱带着家属追随李默庵而去。 张际鹏由于走得匆忙,再加上他原本也没捞钱的机会,所以他在香港的生活很快就捉襟见肘,就连三餐都成了问题,而蒋介石却因他有“起义”的历史,迟迟不同意他去台湾,幸亏大女儿嫁了一个香港作家,靠着女婿的资助,一家人的三餐才勉强有了着落。 此时陈明仁因起义有功,已经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且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张际鹏得知消息后不由后悔不迭,如果当初不走,他也至于连饭都吃不上,还因“起义”得罪了蒋介石,搞得两头不是人。 最终,张际鹏还是向在台湾当所谓“国防部”次长的老同学袁守谦求助,好在袁守谦顾念旧情,多次替他在蒋介石面前说情才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于是在1955年,张际鹏带着家人终于踏上了台湾的土地。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6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