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有着十大汉奸之一称号的李士群曾向身边的地下党同志说过,他虽然叛变了党,但是这么多年从未做过对党,对党员不利的事情。 这话看似悔意缠绵,实则冷嘲热讽,在他阴鸷的眼神背后,是无数忠良英魂的冤屈,是他用鲜血铸成的“特工王国”。 李士群,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一道阴影,被列为“十大汉奸”之一。 但在他的人生初章,却也曾有过令人唏嘘的寒门清贫与热血初心。 他出身贫寒,年少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依然咬牙坚持读书。 李士群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他走出那间终年透风的茅屋。 经过再三思索,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上海看看这个世界,但饥寒交迫的他饿晕在一户人家的门口,而这户人家是本地有名的大户。 命运弄人,那家的女儿是个温婉聪慧的女子,竟对这个落魄却眼神坚定的青年产生了好感。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年代,这段感情起初是被反对的,但最终还是在家人的默认下缓缓升温。 可以说,是这段感情和这个女人,帮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也是在这段时期,李士群接触到了进步思潮,他目睹社会不公,听闻外敌侵略,愤而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组织还特地为他安排了记者身份,以便他在日租界进行掩护工作。 起初,他的确满怀理想,每日四处奔走,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组织抗日宣传,但天意弄人,命运的十字路口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一次情报任务中,战友被捕,组织的几处秘密据点相继被破。 李士群也未能幸免,被捕入狱,在严刑逼供面前,他的膝盖没能挺住,最终跪了下来。 他怕死,也怕再回到那个挨饿的、无望的日子。 他供出了组织的多条线索,很快就被中统“招安”,转投国民党的特务系统,摇身一变,成为秘密警察的一员。 叛变之后的李士群表现得尤为卖力,他知道只有站稳脚跟,才能不再被命运玩弄。 他出卖过去的同志,用自己的笔和枪帮国民党铲除异己,一步步成为特务骨干。 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伪政府,李士群再次变脸,摇身一变投靠汪伪,成为日伪政权中统制下的“维稳先锋”。 他与日本宪兵队密切合作,组织“76号特工总部”,将之打造为令人生畏的“死亡工厂”。 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进步青年和抗日志士在这里受尽酷刑,惨死牢笼。 他酷爱“心理战”,常在审讯室外安放镜子与留声机,让受审者听着自己供出的录音,面对着自己的脸,崩溃于羞耻与恐惧之间。 他甚至设立“特赦小组”,假意释放“悔过者”,再尾随监控以揪出更多地下党员,他的手段,不亚于日本宪兵。 在纸醉金迷的日伪高官生活中,李士群并未感到安心。 他表面风光,内心却始终惶恐不安,他清楚,墙头草虽可乘风而立,但风向一变,也会断根。 他开始对日本的节节败退有所察觉,尤其是在1942年美军重创日军太平洋舰队后,他的态度悄然转变。 他开始“消极怠工”,审讯不再亲自过问,对共产党活动亦有意“漏网”。 他私下甚至命人释放几个曾是老战友的共产党嫌疑人,并多次向日方报告“查无实据”。 他试图为自己留下后路,甚至对共产党人表示“我虽然做了特务,但没有真正伤害组织”。 但讽刺的是,他所谓“没有伤害”的背后,是血流成河的事实,他手上染有太多同志的血,就算不是直接杀人,也是在布下陷阱、提供工具。 对日伪来说,他是功臣;对中华民族来说,他是罪人。 冈村宁次对他的“摇摆不定”极为不满,1943年初,冈村设下“鸿门宴”,邀请李士群赴宴,饭菜中暗藏生化毒素。 李士群虽自诩谨慎,仍未能躲过劫难。三日后,他高烧不退,肝肾衰竭,口吐鲜血而亡,年仅39岁。 李士群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善变、贪生、怕死,他曾有热血,也有爱情,有信仰,但在利益面前,他选择了一条用鲜血铺就的捷径,最终自食其果。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士群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