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彭德怀癌症扩散,痛苦不堪,因为疼痛他经常在床上翻身打滚,疼得实在受不了就用牙咬破被子、床单,然后将它们它扔在地上。 1959年的春天,彭德怀选择了从繁华的中南海退居到京郊的吴家花园。此时的彭德怀,虽已花甲之年,却并未真正“挂甲归田”,而是将其余生奉献于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 彭德怀到来吴家花园不久,便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水资源的匮乏。在一次清晨的散步中,彭德怀和随行的警卫参谋发现村边的水井旁排起了长队。村民们面色黯淡,无精打采,默默等待着轮到自己从井中打水。 对此情形感到好奇的彭德怀询问后得知,这口井是村里唯一的水源,而且常年水量不足,村民们不得不依赖它生活。井水黄浊,甚至夹杂着草根树枝等杂质。在干旱的天气下,井水几乎变成泥浆;而在雨季,虽然水量会增多,但水质依然不佳。小孩子们甚至一打上水就急不可耐地喝下去。 彭德怀决定先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开始。他指示警卫参谋,从次日起,允许村民来他的院子使用自家的机井。虽然这口井的水质也不是非常理想,但比村边的土井来得干净许多。 第二天,当彭德怀一早出门,便看到许多村民已经在他家的院子里等候。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喜悦,这让彭德怀也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他不仅亲自迎接来打水的村民,还帮助老人和小孩子提水。 然而,彭德怀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解决问题。他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解决方案,计划在村庄附近打一口更深的机井。尽管知道自己的现状可能无法轻易调动资源,但彭德怀还是希望能为村民们做更多。 幸运的是,彭德怀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响应。不久后,一个工程队被派到村庄,开始在推荐的地点打井。新井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用水条件,他们不再需要依赖那口老旧、污浊的土井了。 在彭家花园的日子里,彭德怀虽然已经卸下了军人的铠甲,但他始终保留着一份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责任感。 每天清晨,彭德怀会走在田埂小路上,目光扫视着周围的农田,寻找需要帮助的地方。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农民们的劳作行列,不论是除草、施肥还是更艰难的活如挑粪,他都亲力亲为,面带微笑。他的身影成了吴家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彭老头”。 彭德怀不仅通过肢体劳动与村民们建立联系,他还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他知道自己的农业技能已生疏,但这并未阻止他投入其中,每一次的劳作都是对自己农民根源的回归。他常说,自己要作为人民的牛,不论是党的牛还是国家的牛。 彭德怀的关怀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他密切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对于任何群众的困难,都尽力提供帮助。当乡亲们遇到缺水的问题时,他会帮忙打井;当电力不足时,他尝试架设电线,为村庄带来光明。他甚至个人承担邻居们因病产生的医药费。 即便彭德怀的生活看似平淡,他每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人民的服务和贡献。他深信,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是自己的职责。 1965年9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吴家花园响起,彭德怀充满疑惑,这些年来他与中央领导几乎没有联系,谁会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他呢? 拿起电话,传来的是毛主席秘书的声音,约他在中南海颐年堂见面。彭德怀惊讶不已,他想起前不久自己曾给主席写信,表达了想回老家务农的愿望。难道是因为这封信,主席才会邀请他见面吗? 彭德怀还记得,不久前中央曾派人让他去大三线担任副总指挥,但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去外地工作,更希望能回到农村。当时他坚持要见毛主席,不然哪儿也不去。如今,这个愿望似乎要实现了。 来到颐年堂,毛泽东早已在门口等候。两位老战友握手相见,毛泽东感慨道:"几年不见,你显老了。"彭德怀回应:"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喽。" 毛泽东提到希望彭德怀去西南区参与三线建设,认为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有利。然而,彭德怀表示自己对工业和政治都不在行,更愿意去边疆搞农业,履行当年在庐山作出的劳动生产、自食其力的保证。 听到这些,毛泽东安慰彭德怀说:"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是历史了,现在看来,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中午,一些中央领导也来到了颐年堂。毛泽东当众表态:"彭德怀同志去西南,是党的政策,到三线去是我提议的,如果有人不同意,让他同我来谈。"三线建设事关国家安危,主席亲自过问,他又怎能辜负这份期望呢? 就这样,彭德怀放下务农的念头,踏上了远赴三线的列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与故乡的永别。直到去世,彭德怀都没能再回到吴家花园。 彭德怀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请求将骨灰迁回家乡,安葬在两个弟弟身边。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