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说的这句话……
“我们的海,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比想象中更扎心,你可能觉得,领海嘛,不就是沿着海岸线划拉一圈的事儿?
还真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问题,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多了,外国军舰在家门口晃悠,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渔船随便捕捞,简直把中国海域当成了免费食堂。
国民党留下的所谓“三海里领海线”,形同虚设,根本镇不住场子,这哪是一个主权国家该有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了,但这“当家”的范围,却似乎还没延伸到海上。
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掌舵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问题。
他在聊近代史时,跟海军官兵交流,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强大的舰队,但总是处于被动,被限制在近海,眼睁睁看着外国军舰自由进出。
这让他意识到,海洋主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更是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底线。
连自家的院墙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保卫国家呢?
毛泽东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找来了一些国际海洋法的专家,想搞清楚这个“海洋国门”到底在哪儿。
专家们搬出了国际惯例——三海里领海线,解释说这是根据岸防炮的射程划定的。
但毛泽东听着却皱起了眉头,三海里?那渤海怎么办?北京离海挺近的,如果外国军舰真的开到渤海,首都的安全确实会受影响。
渤海,这片几乎被陆地环抱的海域,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重要的渔场和盐场,更关系到首都的安全。
如果按照三海里划分,渤海中间会有一大片“真空地带”,外国军舰可以随意出入,这对于新中国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这时,毛泽东说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大炮的射程是十二海里!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当时中国火炮的射程,更代表着毛泽东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他立刻决定,中国的领海宽度定为12海里。
渤海虽然大部分海域都在十二海里以内,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还是存在一段超过二十四海里的水道。
如果这段水道被视为公海,外国军舰依然可以进入渤海,这就好比家门口的篱笆,缺了一块关键的板子,形同虚设。
但毛泽东早已胸有成竹,在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北隍城岛,成为了关键。
正是由于这个小岛的存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海域,也被纳入了中国的十二海里领海范围之内,彻底封死了外国军舰进入渤海的通道。
渤海现在成了中国的内海,从三海里到十二海里,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新中国维护海洋主权的重大突破。
这背后,是毛泽东对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深刻洞察,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运用。
他并没有被国际惯例束缚,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当然,这个决定也受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朝鲜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西方国家已经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虽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十二海里领海线表示不满,但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他们也只能口头抗议,不敢轻举妄动。
毛泽东的这一决策,不仅维护了中国的海洋主权,也对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效仿中国的做法,将领海宽度扩展到十二海里。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认了各国拥有确定不超过十二海里领海的权利,这无疑是对毛泽东当年决策的最好肯定。
这段历史,毛泽东的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最终做出了最有利于中国的决策。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毛泽东的决策,无疑是一场豪赌,他赌的是中国的实力,赌的是国际形势的变化,更赌的是中国人民的决心。
而最终,他赢了,他为新中国争取了重要的海洋权益,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十二海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新中国的崛起,象征着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更象征着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