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耿飚走上了外交工作岗位,先后担任多国大使,但也成了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
耿飚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祖上也阔过,但到他这辈,家底算是败光了。
为了活命,7岁就跟着父母逃荒到湘南,13岁就下矿井当童工,每天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挣扎求生,这滋味,谁尝谁知道。
但耿飚可不是一般人,从小习武,身体倍儿棒,扛得住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段矿工生涯让他早早地见识了世道不公,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也让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正入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红军后,耿飚就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
从游击队员到团长,再到师参谋长,耿飚一路升级打怪,在反“围剿”、长征等一系列硬仗中表现出色。
在那些著名的战役中,比如强渡乌江和飞夺娄山关,耿飚都亲身参与了。
抗日战争时期,耿飚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在敌后战场与日寇斗智斗勇。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的参谋长,后来又成了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的副司令员。
他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宁夏战役等多次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特别需要人才。
1950年初,周总理一眼看中了耿飚,认为他适合搞外交,于是把他调到外交部工作。
就这样,耿飚脱下军装,换上西装,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派往西方国家的大使——驻瑞典大使,同时兼任驻丹麦和芬兰公使。
从战场到外交场,这跨度,一般人真驾驭不住,但耿飚愣是凭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在瑞典,耿飚表现出色,外交上既聪明又大胆,他曾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在给瑞典老国王的吊唁函中漏掉一个字母,差点引发外交事故。
耿飚很快意识到问题,马上道歉并重新提交了吊唁函,顺利解决了这场风波,这件事让他深深体会到外交工作既严谨又重要。
之后,他开始自学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外交技能,瑞典人对耿飚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将军大使”,可见其在外交领域的成就。
耿飚的“敢说真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敢说,而且说的都是实话,直指问题核心。
1953年,耿飚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议,以后外交场合不要用毛主席像章作为礼物了。
他发现,苏联和其他国家不送领导人的像章,只送风景画册之类的礼物。
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人们也不敢佩戴毛主席像章,耿飚提的建议被毛泽东和周恩来采纳了,外交礼品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56年,耿飚担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时,注意到了中巴关系中有一个坎巨提飞地的问题,坎巨提本是中国属地,但后来脱离中国,接受巴基斯坦管辖。
耿飚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坎巨提已经名不副实,应该归还巴基斯坦,他将这一建议汇报给周恩来,最终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1963年,中巴两国在划分边界时,中国把坎巨提地区划给了巴基斯坦,作为交换,中国得到了克里青河谷。
1969年,耿飚担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他发现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有求必应”,但效果并不好,反而助长了对方的依赖思想。
耿飚给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如实反映情况,并建议重新考虑援阿的规模、内容和方法。
这封信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最终采纳了耿飚的建议,调整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策略。
耿飚的这些直言诤谏,体现了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他不畏强权,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为民,这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耿飚戎马半生,战功赫赫,按理说授衔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因为长期忙于外交工作,错过了两次晋升的机会。
1955年大授衔时,耿飚正在国外担任大使,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耿飚已经退休,所以,他成了新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
但这并不影响耿飚的威望和功绩,1981年,耿飚出任国防部长,成为共和国的“无冕之王”。
他虽然没有军衔,但他的资历、能力和贡献,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将军,耿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