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刘昌义被日军重重包围,他不得不选择了投降,成为人们口中的大汉奸,但这一决定背后却暗藏着他的秘密计划,就在日伪军派人来点验的那一刻,刘昌义猛烈突围,600余名日军在他的猛攻下毙命。
刘昌义,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把他视为英雄,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个投机者。
1905年,他出生在河北高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17岁那年,他加入了直系军阀曹锟的队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影响了他的人性和未来。
后来,他跟随冯玉祥参加了“北京政变”,这为他日后在西北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冯玉祥的麾下,刘昌义一步步晋升,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并毕业于洛阳军事学校高级班。
蒋冯战争期间,刘昌义作为冯玉祥的得力干将,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冯玉祥战败后,刘昌义的军队也散了,他只好回家。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刘昌义再次看到了希望,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当上了第四十六师师长。
在晋城、邯郸等地,他积极招募旧部,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抗日队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昌义的部队在张家口附近跟日军打游击,虽然敌方实力强大,但他还是勇敢地带领队伍战斗。
张家口因为武器装备差、兵力不足,最终没能守住,刘昌义率部撤到河南沁阳,他投靠了国民党,并被国民党改编。
加入国民党军队后,刘昌义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由于他并非黄埔系出身,加上之前又是冯玉祥的部下,蒋介石对他始终心存芥蒂,他的部队也被视为“杂牌军”,在装备和待遇上都受到歧视。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刘昌义内心十分不满,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1940年,日军包围了河南温县,在内外压力之下,刘昌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诈降日军,这个决定无疑是一场豪赌。
如果成功,他可以保全部队,并获得宝贵的物资补给,如果失败,他将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刘昌义的“投降”表演非常逼真,他甚至在日军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日军完全相信了他的“诚意”,不仅给他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还让他继续驻守温县。
但是,刘昌义并没有真的投降,这段时间,他偷偷积攒实力,准备将来一鸣惊人。
当一批日伪军前来视察时,刘昌义突然发动反攻,一举歼灭日伪军600余人,并俘虏了多名日伪头目,这一战,让刘昌义名声大噪。
国民政府也对他大加赞赏,将其部队改编为国民党第十五军,刘昌义本人也晋升为中将军长,但这并没有改变蒋介石对他的猜忌。
1945年,蒋介石以调任为名,实际上解除了刘昌义的兵权。
刘昌义被撤职后,对国民政府彻底没信心了,这时,他的老朋友刘云昭出现了。
刘云昭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向刘昌义介绍了共产党的政策,并鼓励他加入民革。
王葆真常委经刘云昭介绍,见到了刘昌义,王葆真的一番话,让刘昌义最终下定了决心。
1948年,刘昌义正式加入民革,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解放战争快要结束了,临走前,蒋介石把守上海的重任交给了刘昌义,任命他为五十一军军长。
这是一个充满讽刺的任命,蒋介石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亲手把上海的防守任务交给了即将起义的刘昌义。
刘昌义接受了这个任命,但他心里清楚,他的任务不是防守上海,而是解放上海,他借着淞沪警备副司令的位子,暗中拉拢部队,为起义铺路。
1949年5月25日,汤恩伯等人逃离上海,第二天,刘昌义正式宣布起义,他的部队也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刘昌义的起义,对上海的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中国历史。
上海解放后,刘昌义投身新中国建设,他在解放舟山的战斗中,帮助华东局统战部做了很多工作。
之后,刘昌义定居上海,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顾问、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4年,刘昌义在上海病逝,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