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副司令路过湖北黄安时,经过老家村子,就上前敲开了自家大门,十八年

趣叭叭呀 2025-04-16 09:37:05

1947年,一个副司令路过湖北黄安时,经过老家村子,就上前敲开了自家大门,十八年未见的母亲却问他:“长官,你是谁呀?是来我家歇脚的么?” 郑国仲1913年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典型农民家庭,那时中国正处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从小,郑国仲就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艰苦的生活。他出生时家中原本就物资紧缺,他的到来更是加剧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尽管父母努力工作,小小年纪的郑国仲却常常吃不饱饭。当他的同龄人在学校学习时,他却已经在田间帮助父母劳作。尽管如此,他并未失去希望。 郑国仲在年少时,意识到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一家裁缝店的学徒。这份技艺不仅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逐渐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然而,随着国内动荡的加剧,民众的生活越发困难,裁缝生意也日渐萧条。在此时,1927年湖北的黄麻起义爆发。年仅十四岁的郑国仲在这股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逐渐了解到了革命的思想和意义。看到红军战士们与人民同甘共苦,他对红军充满了敬意并渴望加入其中。 决心参军的郑国仲,尽管遭到父母的反对,还是偷偷前往征兵处。他向一位值班的红军战士询问:“红军是做什么的?”战士没有敷衍,而是郑重其事地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为人民谋福利,打倒恶霸,解放全中国。 战士的话深深触动了郑国仲。他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苦难和乡亲们的悲惨生活,更加坚定了要加入红军的决心。最终,郑国仲未能与父母告别便加入了红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5年3月,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川陕会剿”,郑国仲承担起了联络并支援党中央主力部队的重任。 在嘉陵江西渡的关键时刻,郑国仲被派到苍溪、仪陇地区执行掩护任务。面对国民党派遣的一个旅的兵力,郑国仲仅领导一个团的兵力应对。尽管势单力薄,他毫不迟疑地投入了这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到了1940年,面对日军的封锁战术,他领导部队突围,并参与了规模浩大的“百团大战”。在战斗前,他和战友们深入分析了当地的战况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他们了解到,为了争取战斗的有利开局,必须击破驻扎在白晋铁路一带的日军力量。 这条铁路不仅是日军的重要补给线,而且集结了大量敌军精锐,确实是战争的生命线。党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一任务的重要性,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由郑国仲负责。 在战斗中,郑国仲快速发现,日本军队的部署远比预期的坚固。日军在铁路附近部署了重火力,我军初期攻击受到了极大的抵抗,处境十分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郑国仲迅速调整战术,决定组建一支特别突击队,亲自担任队长,带领部队进行冲锋。他们手持炸药包和机枪,勇猛地冲向敌阵,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这次突击大获成功,郑国仲和他的部队在“百团大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为整个战役打下了良好的开局,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的士气。然而,胜利的代价也是沉重的。“百团大战”虽然大大挫败了日军的威风,但也触发了敌人更为猛烈的报复。 1942年春,日军发起了突然的偷袭,企图一举摧毁我军的主力。这次偷袭对我方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尽管郑国仲指挥的部队人数不多,却由于其部下皆为精英而表现出色。 面对力量悬殊的敌人,郑国仲果断命令部队进行战略性转移,以保存实力应对更长远的战斗。但在这次转移中,左权将军不幸牺牲,这一事件对郑国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深感自责,并将此事视为一生的遗憾。 1947年,已升任军队副司令员的郑国仲随军进驻了黄安,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正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自离家参军至今已有整整十八年。当邓小平和刘伯承了解到此事后,决定让他回家探望久别的亲人。 当郑国仲站在熟悉的家门口,心中涌起了莫名的紧张和期待。他记得这扇门,记得这个门前的小路。终于,他鼓起勇气,敲响了家门。 门开了,一位满头白发、面容苍老的老妇人站在门口。她眼神迷茫地望着郑国仲,问道:“长官,您找谁?”这一问,如冷水浇头,郑国仲心里一沉,母亲竟不认得他了。 正在郑国仲愣神之际,他的父亲也蹒跚而来。见到门口的军装人影,老父亲眉头一皱,说:“我儿十八年前就参军了,从此音信全无。长官,不知你可有见过我儿?” 这话一出,郑国仲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如泉涌,他跪下来,声音哽咽:“爹、娘,我就是你们的儿子,郑国仲!我回来了!”他的话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老两口终于在泪水中认出了儿子,那一刻,一家三口紧紧相拥。

0 阅读:123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