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袁殊被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1939年12月,76号特务总部却依然灯火通明。两个日伪特务正押送着一个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走进审讯室。 这个被押解的男子正是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袁殊,而等在审讯室内的则是臭名昭著的汉奸李士群。此时的袁殊刚刚因为谋划暗杀李士群的计划败露而被捕。 李士群坐在审讯室的办公桌后,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看着眼前这位军统高级特工。面对这位在上海滩让日伪势力闻风丧胆的情报组长,他相信自己即将立下一件大功。 "说吧,你们军统在上海还有多少人?戴笠给你们安排了什么任务?"李士群开口审问。 "李先生,在问这些问题之前,不如先打个电话问问岩井英一先生。"袁殊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 在当时的上海,76号特务总部就是一座令人闻风丧胆的"魔窟"。这里不知道有多少抗日分子在残酷的刑讯中失去生命。 但76号也并非铁板一块,它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让这个特务机构充满了不确定性。日本特务机关、汪伪政府、还有各路汉奸势力,都在这里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李士群虽然是76号的主要负责人,但他也深知自己只是日本人手中的一颗棋子。而袁殊提到的岩井英一,正是日本特务机关在上海的重要头目。 上海沦陷后的特殊环境,让这座城市成为了各方势力的情报战角力场。军统、中统、中共地下党、日本特务机关、汪伪特工组织,都在这里展开着看不见的较量。 这种复杂的局势,造就了一批像袁殊这样的特殊人物。他们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用多重身份作为自己的保护伞。 袁殊在上海滩的表面身份是一名普通的报社记者,但实际上他担任着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的重要职务。在这个身份下,他领导着一支精干的情报队伍,专门负责打击日伪势力。 军统给他的任务很简单:搜集日军情报,暗杀汉奸卖国贼。在上海滩,袁殊和他的情报组就像幽灵一样,让日伪势力寝食难安。 但军统身份只是袁殊众多面具中的一个。他还与日本特务机关头目岩井英一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层关系始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偶然相识。 岩井英一对这位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又懂日本文化的中国记者格外青睐。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时事,岩井英一甚至向袁殊透露了自己是日本特务机关负责人的真实身份。 表面上看,袁殊是在为日本特务机关效力,专门打入中国内部搜集情报。但实际上,他正是利用这层关系,为中国的抗日事业输送重要情报。 在上海青帮,袁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帮内长老曹幼珊的弟子,与杜月笙、黄金荣这些上海滩的大佬都是平辈。 青帮在当时的上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层身份不仅给了袁殊极大的便利,也为他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青帮的势力甚至能影响到日本人的某些决定。 除此之外,袁殊还有着中统特工的身份。他利用记者的便利,经常出入各种场合,将搜集到的情报分别向不同的组织输送。 但最关键的是,袁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这才是他所有行动的根本指向。他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始终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这种多重身份的布局,让袁殊能够在危险的夹缝中生存。每一重身份都像是一层保护网,在关键时刻都能派上用场。 在情报工作中,袁殊善于利用各种身份的掩护。他经常以采访为名,深入各种场合搜集情报。 有时是参加日本人的宴会,有时是走访青帮的场子,有时则是出入国民党的机关。每一次活动,都可能带来重要的情报。 他把获得的情报进行分类,然后巧妙地分发给各方势力。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用来维持与各方的关系,而真正重要的情报则直接送往党组织。 这种情报工作方式,让袁殊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他不仅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还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次被捕,正是对袁殊多重身份最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精准地利用各种关系,才能在76号这个死亡陷阱中求得生机。 袁殊被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上海滩的各个角落,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营救行动。中统、军统、中共、青帮四方势力同时展开行动,试图营救这位特殊的情报人员。 关键突破口最终来自潘汉年的妙计。他通过秘密渠道,让袁殊被捕的消息传到了日本特务机关负责人岩井英一的耳中。 这个消息立即在日本特务系统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日本特务机关来说,袁殊是一位潜伏在中国特工组织内部的重要情报员,他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日方的情报网络。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电话让李士群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这位汉奸头子不得不放走了到手的"猎物",目送袁殊从76号大门走出。
1939年,袁殊被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
小博大史
2025-04-16 11:00:52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