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投降后,宋子文见到旧情人盛爱颐,亲切地主动上前搭话,不料盛爱颐根本不正眼看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4-16 13:29:32

日本人投降后,宋子文见到旧情人盛爱颐,亲切地主动上前搭话,不料盛爱颐根本不正眼看他,事后每当有人问起这件事,盛爱颐只是冷漠的说道:“我才不跟他啰嗦呢! 1920年代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都市,霓虹闪烁,风云际会。在这片繁华之地,名门望族如云,盛家更是其中翘楚。 盛家出身显赫,财力雄厚,乃民国时期有名的金融世家,旗下控股银行、码头、地产,资产遍布南北。 盛宣怀是盛家的掌门人,绰号“银行大王”,其女盛爱颐,自幼便是锦衣玉食、钟鸣鼎食中长大。 盛爱颐从小聪慧过人,又在名师指点下通晓诗词英文,才貌双全,是旧上海名媛中的佼佼者。她虽生于封建之中,却有几分新式女子的风骨与气度。 彼时的她,年方十九,正值青春如花之际,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宋子文相遇。 宋子文,留美归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风流倜傥,西服笔挺,讲一口流利英文。在那个重洋文凭的年代,他犹如镀金般熠熠生辉。 回国之后,经人引荐,进入盛家做英文秘书。初见之时,他彬彬有礼,谈吐风雅,盛爱颐眼中,不啻于春风扑面。 两人常于图书室相对而坐,一起翻译英文信件,也常在花园中闲聊诗词,逐渐生出情愫。 盛爱颐一颗芳心,悄然系在这个英俊温文的青年身上。她身边不乏追求者,都是豪门公子,可她偏偏看上了这个家世不显、才学斐然的宋子文。 起初,她还以为凭借宋子文的本事,总有一日能与她门当户对。 可世事从不遂人愿。两人的情事不久便被盛家察觉。盛家长辈震怒,斥责盛爱颐不识高低,说宋子文不过是个“吃主人饭的秘书”,虽有洋文凭,终究门不当户不对。 盛母更是痛哭斥女:“你若真与他私奔,这盛家的脸往哪儿搁?你是我盛家的姑娘,岂能低头做妾?” 旧时礼法森严,所谓“聘为妻,奔为妾”,女子若自作主张与人私奔,不仅丧失名节,更连祖宗家谱都无从立足。 面对这般压力,盛爱颐一面与家中周旋,一面偷偷与宋子文通信。宋子文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却又不甘放手。 他在一次信中写道:“若你愿与我同走天涯,我便抛却一切,带你远走高飞。”那信纸已泛黄,字迹却仍清晰俊逸。盛爱颐拿着信,泪如雨下,却终究没有赴那场约。 她不是不爱他,她只是太清楚自己的身份与责任。盛家女子,生来就不是为了爱情自由,她若私奔,毁的不是她一个人的命,也是盛家的声誉与尊严。 1921年,宋子文接到孙中山的召唤,南下广州,正式步入政坛。从此,两人天各一方,一别经年。 盛爱颐每日仍旧穿梭于交际应酬间,表面风光无限,心中却有一方空地无人能踏入。她并未答应任何人的婚事,她说她在等——等一个说过要回来娶她的人。 但她等来的,并不是婚书,而是一个消息:宋子文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迎娶了另一位名媛——外貌出众,门第相当,是上层社会眼中的“良配”。 这一年,距离他们分别,已整整六年。 盛爱颐听到这个消息时,并未流泪。她只是默默收起了那封旧信,再未提起。她知道,一切都已成过去。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随军进驻南京,风云再变。那时的宋子文,已是炙手可热的政坛人物,一身荣耀归来。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然步入政坛巅峰。 某日的一个宴会上,宋子文在人群中一眼望见了多年未见的盛爱颐。她依旧端庄优雅,仿佛岁月从未在她脸上留下痕迹。他上前搭话,笑着唤她:“爱颐,好久不见。” 可她只淡淡一瞥,并未多看一眼,眼神冷得如冬日清霜,宛如从未相识。她转身离去,留下宋子文一人伫立原地,似乎连那句寒暄也被风吹散。 事后,有人私下问起盛爱颐:“当年你不是最钟情于他吗?如今他主动搭话,你怎连一句话也不肯说?” 盛爱颐淡然一笑,声音平静:“我才不跟他啰嗦呢。”她的语气不带怨、不含恨,只有岁月沉淀下来的清醒与冷静。 她不是不曾深爱,只是从那年她没赴私奔之约开始,那份爱,便注定无疾而终。她守着的,不是男人,而是她心中那份尊严与底线。 多年后,人们说盛爱颐是旧上海最有风骨的女人,终身保持着自己的体面与尊严。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论语

论语

3
2025-04-16 14:24

骗了人家的金叶子,还有脸打招呼。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