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人们发现这些装化肥的袋子是用尼龙材料制成,虽然印有“尿素”“净重”等字样,却百姓们却依旧可以将其染成黑色或者蓝色,用来做成裤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老百姓想穿条新裤子可不容易,布票金贵得很,城里人每年发的那点布票连身衣裳都凑不齐,更别说乡下人了。 当时,正赶上中日邦交正常化,国家从日本进口尿素化肥提高粮食产量,谁承想装化肥的尼龙袋子倒成了稀罕物。 日本产的尿素袋子可和咱们国产的不一样,外头包着层雪白雪白的尼龙布,摸起来比绸子还滑溜。庄稼汉们撒完化肥,瞅着这布袋子直拍大腿——这么好的料子扔了多可惜! 有手巧的婆娘把袋子拆开,用大铁锅煮上染料,染成藏青或深蓝。虽说“尿素”“日本产”的黑字总也盖不严实,可缝成裤子穿在身上轻飘飘、凉丝丝,比粗布裤子舒坦多了。 那会儿化肥可是紧俏货,整个县里统共分不到几吨,生产队撒完化肥,空袋子都成了香饽饽。起初只有公社干部、大队会计这些有门路的人才能搞到,普通社员眼巴巴瞧着干部们穿着“尿素裤”在村里晃悠。 裤裆缝着“净重40公斤”,屁股后头印着“株式会社”,走起路来字迹若隐若现。老百姓编出顺口溜:“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话里带着三分羡慕七分酸楚。 后来进口化肥多了,空袋子也开始往下分配,生产队搞抓阄分袋子,谁家抽中了就跟过年似的。婆娘们连夜拆洗缝制,第二天全家老小都能穿上新裤子。 甚至,有些家户用六个尿素袋拼成被面,夜里翻身布料沙沙响,倒成了催眠曲。虽说染色的裤子洗多了会泛白,可尼龙布耐磨耐穿,一条顶得上三条粗布裤。 要说这尿素裤为啥能风靡全国,还得从当年的布票说起。 城里人每人每年就一丈五尺布票,刚够做条单裤,农村更惨,很多人家的衣裳补丁摞补丁,老大穿完给老二,改来改去能穿十年。 尿素袋不要布票又不要钱,自然成了救命稻草。有生产队长去县里开会,发现供销社主任的媳妇用农药瓶装酱油,这才知道连装敌敌畏的玻璃瓶都被社员们当宝贝收着。 日子久了,尿素裤还穿出不少笑话。 有个公社书记穿着新做的蓝裤子去邻村办事,太阳底下一照,膝盖上“含氮量46%”的字样清清楚楚。大伙憋着笑不敢吭声,他自己瞅见影子里的字,臊得蹲在墙根烤火,没等散会就溜回家了。 还有个生产队用染坏的袋子做裤衩,结果“日本产”三个大字正好贴在屁股蛋上,成了十里八乡的笑谈。 转机出现在八十年代初,国家建起辽阳石化这些大厂子,自己能量产“的确良”了。这种化纤布料又挺括又鲜亮,洗完了挂院里晾着,风一吹飘飘荡荡像彩旗。 城里姑娘穿着的确良衬衫配尿素裤,走在街上别提多时髦。原先抢破头的尿素袋,渐渐被叠成包袱皮,压在箱底成了念想。 如今商场里的衣裳五颜六色,年轻人怕是想象不到,他们爷爷奶奶那辈人曾把化肥袋子当宝。当年穿着尿素裤种地的后生,现在都成了爱跳广场舞的大爷。 从尼龙袋到的确良,从补丁摞补丁到衣裳穿不完,老百姓身上的布料见证着国家的变迁。现在说起尿素裤,大家都当笑话讲,可那针脚里缝着的,是整整一代人在困顿年月里的机灵劲儿。
信源:丹阳新闻网——盖“化肥被”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