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拿着66块钱的月工资。经人介绍,次年娶了一个仙游的姑娘,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日子 。 1956年的福建,正值盛夏转入初秋之际。在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办公室里,一位刚满32岁的转业军人正在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他叫李文祥,之前在部队担任少尉副连长,这会儿刚脱下那身穿了十多年的军装,换上了普通的便服。 转业前,李文祥特意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半身照。照片上的他戴着所有军功章,穿着笔挺的军装,神情坚毅。这是他最后一次把那些来之不易的军功章都戴在胸前。虽然照片是黑白的,但那些闪亮的勋章似乎仍在诉说着他过往的战斗岁月。 作为一名立过多次特等功的军人,组织上对李文祥的安置非常重视。他被优先安排在省会城市工作,担任建筑公司保卫科的干事。按照18级干部的标准,每个月能领到66元工资。在当时,这样的待遇已经相当不错。要知道,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而农村的收入就更少了。 到福建工作后,李文祥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建筑公司的保卫工作虽然比不上部队那么紧张,但也需要认真负责。他每天按时上下班,负责公司的安全保卫工作,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同事们都说这个转业军人做事特别认真,从不马虎。 1957年春天,经过同事介绍,李文祥认识了来自仙游县的姑娘陈宝珍。陈宝珍温柔贤惠,对这个朴实的转业军人一见倾心。两个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没过多久就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新婚之后,他们在单位分到了一间不大不小的房子,添置了几件必需的家具,过起了令周围人羡慕的小日子。 那时候的福建正处在恢复发展时期,城市里的生活节奏不快不慢。李文祥夫妇住在建筑公司的家属院里,院子里种着几棵龙眼树,每到夏天就果实累累。他们的工资虽然不算太高,但在当时也算是体面的收入了。每个月除了日常开销,还能存下一些钱。星期天的时候,他们会去街上买些生活用品,或是到附近的小摊吃碗地道的闽南小吃。 若要理解李文祥后来的选择,就必须回望他的从军岁月。1940年,日军侵占河南,年仅15岁的李文祥便瞒着家里报名参军。当父亲得知消息赶来时,这个倔强的少年坚持要上战场。最终,父亲只能含泪叮嘱他:打仗要尽忠报国,哪怕战死沙场也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在新四军第4师11旅32团,李文祥从一名普通通讯员做起。那个年代的抗日战争异常惨烈,装备落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常常要付出数倍的代价才能消灭一个敌人。然而,这些艰难并没有动摇年轻战士的决心。在后来的战斗中,李文祥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斗员。 抗战胜利后,李文祥转入人民解放军继续战斗。在1948年的济南战役中,他所在的爆破队经过八轮爆破才攻下城门,这次战功为他赢得了二等功。随后的淮海战役、上海战役和福建战役中,他又连续三次荣立特等功。1950年7月,他还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因为重伤未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功臣接见仪式。 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下乡支农。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犹豫,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稳定的工资收入,变成一个普通农民。在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动员会上,只有李文祥一个人主动请缨。他说家乡很穷,乡亲们需要帮助。一些老同事劝他要考虑清楚,但他的决心已定。 陈宝珍虽然不舍得离开熟悉的城市生活,但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于是,这对夫妻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河南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住进了村里的一座破庙。李文祥把随身带的钱买了五百斤小麦支援村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乡后,有村民对这个"降级"的干部颇有微词。但李文祥始终保持沉默,不谈往事,专心带领村民发展生产。他担任了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等职务,大胆推行稻改工程。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日子渐渐好转起来,村民们终于吃上了白米饭。 到了八十年代,李文祥的老部队派人来寻他,想要恢复他的干部身份和待遇,但都被他婉拒了。他始终坚持自己定下的三条规矩:不提立功的事,不向组织提要求,不给国家添麻烦。直到2011年,在省委领导的过问下,他的事迹才重新为人所知。 当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看到87岁的李文祥家徒四壁的情况后,立即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慰问救助。但这位老人却把政府发放的慰问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用于打井浇地。他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知足,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受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
百年战争录
2025-04-17 10:55:19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