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章含之的要求 (参考资料:人民文摘——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2011年第9期) 在苏州城外一个叫槎湾村的小村子里,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小山丘,当地部门在此修建了一处墓地,上面标注了四个字“华侨公墓”。最初,很多人都不知道里面埋的是谁。 后来才知道,当年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那张仰天长笑的照片的主人,也就是著名的外交家乔冠华,死后就葬在了这个地方。 不过这样说也许会引起争议,因为在另一处地方,也有一处乔冠华的坟茔,难道是某个地方的政府为了借用他的名人效应,故意造了一座假坟?那么,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乔冠华的身体已经很差了,生病住院成了常态。1983年,他终因病情过重而离开了人世。去世后,他的尸体按照当时的政策被很快火化,骨灰也暂时寄存在了公墓里。 后来,章含之把骨灰盒抱回了家,一直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就这样,骨灰盒在章含之家里整整放了1年。为什么不尽快下葬呢?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特殊,暂时找不到地方安葬他。 终于到了1984年,章含之带着骨灰盒来到了他的老家,就是如今江苏盐城。她先找到了当时政府,提出希望让乔冠华入土为安。但去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因为身份敏感,根本没人愿意接待她。 为了这事,乔冠华的侄子专程赶来斡旋,还在酒店订了一桌宴席。但遗憾地是,为了避嫌,领导们一个也没露面。为了不让场面搞得太难看,一个已经退休的干部来到现场。虽然他表现得礼貌热情,但章含之也从中读懂了政府的态度。 她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有的话不能说,客客气气地请干部吃完饭,她就回到宾馆收拾起了行李,在侄子的陪同下一起离开了。想到丈夫无法魂归故里落叶故乡,章含之只觉得万箭穿心,走的时候还流下了眼泪。 但下葬的事不能一直这样拖着,总不能把他的骨灰放在家里一辈子吧。思来想去,章含之突然灵光一闪,她记起了一个人,他是乔冠华生前最好的朋友李颢,如今正在苏州。 章含之知道,苏州是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虽然不能回盐城,但至少在江苏境内,也算是魂归故里了。 打定主意后,章含之过完年就起身前往了苏州。当时李颢是当地有一定的人脉和影响力,见面后章含之就告诉了他自己的打算,希望他能出面去吴县问问,是否接收乔冠华的骨灰。 接受了章含之的请托,李颢很快就动身启程了。来到县里,他找到了县委负责人,试探性地提起了章含之的想法。本以为胜算不大,但负责人竟然一口答应了,他表示会尽力促成此事。 就这样,乔冠华的最终归宿地定下来了,听到这个好消息,章含之喜极而泣,连声对李颢表示感谢。如今乔冠华的坟茔,背后是巍峨的大山,前面就是风景如画的太湖,是一处非常不错的风水宝地。 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乔冠华的事也重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呼吁把他迁回老家的声音越来越高。如今的盐城政府,已经对他的故居进行了维护和重建,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也提上了日程,如果能把他的坟地迁过来,一切都完美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部门把申请报告打到了上级单位,希望能尽快促成乔冠华回乡的事宜。也许从道理上看没什么不妥,但当初吴县冒着很大的风险收留了他的骨灰,如今时过境迁风头过了,又要把人要回去,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最后,迁坟的决定权被交到了章含之手里,毕竟她是乔冠华的夫人,有权决定这件事。经过理智与情感的斗争,章含之应该尊重丈夫的意见,毕竟他一直都是个念旧的人。而且当时环境特殊,也不能全怪盐城政府。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乔冠华的遗骨被送回了老家重新安葬,但吴县的那处墓地也作为他的衣冠冢保留了下来。从此,两地老百姓都可以瞻仰和祭奠乔冠华。 后来又有人发现了问题,在距离衣冠冢不远的另一个村子,也出现了乔冠华的墓地,原来这里是他和原配妻子合葬的墓地。 在如今的上海的一处公园内,还出现了一座乔冠华纪念墓。这里是园区为了纪念乔冠华而修建,后来章含之年老体衰,不能长途跋涉去老家祭奠他,便每年都到这扫墓,怀念乔冠华。
盐城一家三代后现“洋娃”
【19评论】【7点赞】
FKBZ
让它们把章含之叫醒来。章同意了就把乔葬在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