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清华才女赵萝蕤身边围绕着无数英俊才子,可她却偏偏喜欢钱钟书这个位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这是为什么?
民国时期,那些才女们自带一股传奇范儿,在那个多事之秋,她们靠才华和胆识,各自写下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篇章。
赵萝蕤,真是个引人注目的女子,有人说,她是“当世第一才女”,也有人说,她是钱钟书爱而不得的女神。
这一切,都要从她那句令人惊讶的话说起:“因为他长得漂亮,”这句话,是她在1933年拒绝钱钟书追求时给出的理由。
而她选择的对象,并非什么名门望族,而是一个当时默默无闻的“穷小子”——陈梦家。
赵萝蕤的少女时代,几乎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她出身自一个有背景的家庭,她爹是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院长,她从小在家庭里受到了很好的培养,显露出了非凡的语言能力。
燕京大学毕业后,她又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机构,那一年,她英语考了满分,德语却交了白卷,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就,反而开启了她学术道路的新篇章。
清华破格录取了她,并提供了奖学金,只要求她入学后补习德语,这份魄力,也体现了清华对人才的重视,进入清华后,赵萝蕤更是如鱼得水。
她把艾略特的《荒原》翻译得很好,一下就在清华火了,成了那里的明星人物。
才貌双全的赵萝蕤,自然吸引了无数追求者,其中就包括后来写出《围城》的钱钟书。
她却对这位日后的大才子并不感冒,甚至直言他“小家子气”,只研究冷门学问,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契合,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名利。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陈梦家,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闻一多、徐志摩齐名。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爱河,这段恋情遭到了赵紫宸的坚决反对,他觉得陈梦家不过是个穷困的诗人,不太适合做自己女儿的对象。
赵紫宸甚至把赵萝蕤的经济来源都断了,希望她能改变主意,但赵萝蕤并没有妥协。
1936年,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陈梦家,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清华大学规定,夫妻俩人不能在同一时间都担任该校教职,赵萝蕤决定放下事业,全职在家照顾家庭,这一干就是八年,这八年,是她为爱情做出的巨大牺牲。
抗战开始后,赵萝蕤和陈梦家四处奔波,生活挺不安稳的,抗战胜利后,他们又一起去了美国。
赵萝蕤在美国继续学习,最终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她并没有拿到学位证书就随丈夫回国了,她跟爷爷说,她只希望成为“没有学位但超一流的学者”。
在她看来,学术的价值在于研究本身,而不是那一纸证书,回国后,陈梦家继续从事考古研究和古文字研究,而赵萝蕤则在高校任教,继续她的翻译事业。
1957年,陈梦家被打成右派,遭受了巨大的政治迫害,夫妻二人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生活举步维艰。
1966年,“特殊时期”到来,陈梦家遭受的迫害变本加厉,他忍受不了羞辱,最终选择了上吊,让赵萝蕤孤身一人面对动荡的世界。
丈夫的离世,对赵萝蕤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失去了支撑精神的柱子,生活也变得没了目标。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赵萝蕤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不得不依靠药物来维持生活,曾经的光鲜亮丽早已荡然无存。
即便面对重重困难,赵萝蕤仍旧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
她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完成了《草叶集》《惠特曼全集》等重要著作,为中国翻译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病痛的折磨中,她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关注国际新闻,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她鼓励来看望她的年轻人多读书、多听音乐,不断向前。
尽管自己手头紧,她还是大方地把自行车和录音机送给了晚辈。
晚年时,赵萝蕤提及与陈梦家的过往,还是会不禁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