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卖给你的!1999年,美国一家公司得知中国有一个上世纪生产的机组还在服役后,便提出用200万美元回购机组,可没想到却被我国一口回绝,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何美国愿意花费如此昂贵的价格来买? 在贵州桐梓县的深山里,藏着两台已经工作了80多年的发电机组,它们不起眼的外表下却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历史价值。1999年的一天,一群来自美国的客人来到桐梓县政府,他们自称是美国勒菲尔公司的代表,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请求。 "我们想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回购贵县天门河水电厂里的那两台发电机组。"美国人诚恳地说道。 当时的桐梓县官员听到这个请求时都面面相觑。在上世纪90年代末,200万美元可是一笔巨款,按当时的汇率和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上亿人民币。但令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中国政府给出的回答却是干脆的拒绝:"不卖,现在不卖,以后也不卖。" 这两台被美国人称为"铁疙瘩"的水力发电机组,外表看起来已经有些陈旧,但它们仍然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你若有机会走进天门河水电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看似普通的住宅建筑,这其实是当年为了迷惑敌人而特意设计的伪装。穿过大门,你会看到门顶上刻着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入天门而夺天工",这是当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亲笔题写的。 走进机房,两台发电机组静静地工作着,它们的每一声轰鸣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难岁月的故事。这两台发电机组并非是普通的工业设备,而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由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陈祖东教授带领团队,历经三年半时间在溶洞内建造的水电站的核心设备。 水电站的建造地点选在溶洞内并非偶然,这是为了避开日军的轰炸。为了让远离家乡的江浙工人有所寄托,水电站内还参照西湖的布局建造了一些供人观赏的景观。站在水电厂旁,一块记载着天门河水电厂建造过程的石碑静静伫立,见证着那段历史。 美国勒菲尔公司之所以愿意出高价回购这两台发电机组,是因为他们想用这两台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还能正常运行的机器为自己公司做广告,证明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两台发电机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1953年中国专家对其进行了彻底维修,更换了大量零部件,可以说除了外壳,里面的核心部件已经是"中国制造"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的铁蹄踏遍中华大地。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和保障武器弹药的生产,国民政府将广州石林、沈阳、江陵和河南巩县四个兵工厂内迁至贵州桐梓县,重组为第41兵工厂。选择桐梓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里四面环山,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还有众多溶洞可以隐蔽生产线。 然而,兵工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电力供应。前线战况紧张,武器弹药需求量大,但仅有的两台柴油发电机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当时的柴油是战略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断电成了家常便饭。 兵工厂负责人钟道锠为解决电力问题急得团团转,他每天在桐梓县四处勘察,甚至磨破了好几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钟道锠发现当地溶洞中的河水与乌江相连,这给了他灵感——何不建一座水电站?他立即将想法上报。 上级批准了这一大胆设想,并请来了中国工程学会会员、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陈祖东和其他高校专家一同设计了这座藏在溶洞里的水电站,但关键的发电机组却成了难题。 1941年,在国民政府出资下,中国从美国购买了两台先进的水力发电机组。然而,就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发电机组无法直接运到中国。美国只能将设备运至印度,再由中国方面想办法运回。 陈祖东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每台重达3吨的发电机组从印度运到昆明,再辗转到达桐梓县的溶洞。历经三年半艰苦卓绝的努力,1943年,天门河水电站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兵工厂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命运弄人的是,水电站刚刚建好不久,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第41兵工厂随即解散,但十几位工人舍不得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主动要求留下来维持水电站的运行。 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为了不让设备"落入共产党手中",下令炸毁水电站。但当地负责人念及这是数千工人的心血,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水电站因此幸存了下来。
不可能卖给你的!1999年,美国一家公司得知中国有一个上世纪生产的机组还在服役后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17 23:47:45
0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