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挂多久?”1980年法拉奇在对邓小平进行采访时抛出来的一个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2 23:26:47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挂多久?”1980年法拉奇在对邓小平进行采访时抛出来的一个问题。 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号厅灯光明亮。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特殊的会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与意大利著名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对话。与普通国际会晤不同,这次会见只有邓小平、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法拉奇本人和一位记录员在场。法拉奇提出的"独家采访,不允许其他记者参加"的特殊要求,被中方破例接受了。 会谈刚开始,轻松的气氛还未完全展开,这位被称为"20世纪政治采访之母"的记者便抛出了一个令在场工作人员捏了一把冷汗的问题:"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会一直保留下去吗?" 当时的历史背景赋予这个问题特殊的敏感性。1980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文革"的风雨如晦,正处于国家发展的转折点。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带领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国内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有诸多猜测,毛主席画像是否保留,实则是在探询中国是否会全盘否定过去。 面对这个犀利的问题,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永远保留下去!"他随后补充:"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去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会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去纪念。" 法拉奇为何会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她的采访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出生于1930年的法拉奇,20岁便担任意大利"晚邮报"的驻外记者。在职业生涯中,她的足迹遍布三十多个国家,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卡扎菲、甘地夫人等三十多位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留下了"当时我就不该同意接受她的采访"的感叹,足见法拉奇采访功力之强。 法拉奇采访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准备。每次采访前,她都会查阅被采访者的大量资料,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切入点。她善于先营造轻松氛围,为后续犀利问题铺垫。比如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专门穿上伊斯兰教妇女装束,博得初步好感后立刻发问:"请告诉我,你为何要强迫女性掩盖自己,令她们把身体笼罩在怪诞的服装中?" 采访邓小平时也是如此。法拉奇先是祝贺邓小平生日(8月22日是邓小平76岁生日),随后在轻松氛围中引入话题,抛出了关于毛主席画像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意在探测中国对过去的态度和未来的政策走向。 要了解邓小平对毛主席像问题的回答背后的深意,我们需要先了解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的历史。这段历史要追溯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当时举办庆祝大会时,人们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毛主席的画像,那是第一次将毛主席像挂在天安门上。除了中央的毛主席像外,还有包括朱德、叶剑英在内的其他党的领导人画像,共有八幅图像同时挂于城楼。 然而,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周恩来希望换上一副更合适的毛主席画像。他在延安的毛主席故居中寻找,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与朱瑞同志在河边散步的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呢子外套,面带和蔼笑容。毛主席很喜欢这张照片,同意将其作为新画像的原型。 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画家周令钊。他在天安门城楼下搭起棚子,日夜赶工。在9月22日,作品初具雏形时,聂荣臻元帅前来检查,建议调整毛主席的领扣以显得更为庄重。周令钊采纳建议,更换了参考照片,最终在开国大典前完成了新版毛主席像——这已是天安门上的第三版毛主席像了。 从1950年开始,中央决定每年国庆节前重新绘制毛主席像。1950年的第五版由陈石林和辛莽完成;从1952年到1963年,第六版一直由张振仕绘制;1964年起,任务交给了王国栋。王国栋在1967年创作的第八版毛主席像最为经典,画中的毛主席虽显老态但笑容温和亲切,给人以和煦春风之感。这一版本后来成为固定版本,从1967年一直沿用至今。 回到1980年的采访现场,当法拉奇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一直保留下去吗",邓小平不仅给出了肯定回答,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其他地方的毛主席画像和雕塑被减少:"以前人们太过于敬重毛主席,导致到处都挂满了毛主席的画像。这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严肃,也让对毛主席的敬重都轻了几分。当然对我们中国来说,毛主席无论何时都是那位伟大领袖,所以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我们尽可能将毛主席画像挂在庄严肃穆的地方,而不是随处都有。"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