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湾考古学家在安和遗址出土了一具人骨,可当考古学家看到这具人骨的形态时,都为之感动。 2015年5月,台中市张家祖庙附近正热闹非凡。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台中市长林佳龙和考古团队围在一个展示台前,神情肃穆又感动。一个玻璃罩下,一具距今约4800年的人骨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母亲左手托住婴儿,低头俯视,姿态温柔,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那永恒的母爱。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安和阿嬷"的化石,也是目前台中发现的"最早的妈妈"。 然而,这一感人的发现其实源于一场意外。 那是在2014年5月,在台中市西屯区的一片普通工地上,建商进行开发前的试掘工作时,意外发现了墓葬群和大量陶片。考古学家们立即被召集到现场,开始了一场持续一年的艰辛发掘工作。 科博馆人类学组考古学门主任屈慧丽带领的团队对这片占地400平方米的土地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每一铲土、每一次刷洗都小心翼翼,生怕损坏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渐渐地,这片名为"安和遗址"的区域开始展现出它的丰富与神秘:整齐排列的48具人骨,超过4000件的陶片,三连杯、双连杯,还有各种石斧、板岩箭簇和闪玉锛等工具陆续出土。 "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是先民生活的切片。"屈慧丽在一次工作间隙感叹道。她没想到,最让团队震撼的发现还在后面。 2014年底的一天,当团队小心地清理第36号墓葬时,一个独特的场景呈现在众人眼前——一具成年女性骨骸怀抱着一个婴儿,那姿势是如此自然,仿佛只是一位母亲在哄孩子入睡。考古队员们一时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陷入沉默,这份穿越千年的母爱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经过碳14测定,这对母子生活在距今约48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一发现让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比台中地区之前发现的"惠来遗址"和"台中公园史前遗址"还要早1000多年,属于大坌坑文化时期,为研究南岛民族在台湾的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骨骸的测量和分析,研究人员确定这位母亲年约20岁,身高160公分,而她怀中的婴儿约50公分长。这个小小的生命,只有6个月大。 "我们最初以为是母亲难产而死,"屈慧丽解释,"但后来发现婴儿已经6个月大,更可能是两人同时遭遇不幸,共同离世。" 一年后,当"安和阿嬷"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时,这份凝固的母爱温暖了每一个看到它的人。 "安和阿嬷"化石的出土,为科学家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史前生活的窗口。经过碳14测定,这对母子骨骸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约48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个数据远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它揭示了台中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为当地史前文明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屈慧丽在一次详细报告中解释道:"从科学层面看,这具人骨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大坌坑文化在台湾分布的认知。过去我们在台南发现过大坌坑文化的遗址,但安和遗址的发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南岛民族在台湾登陆与迁徙的路径。" 安和遗址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一对母子骨骸。考古学家在发掘中发现,这48具人骨排列整齐,显示当时人们已有固定的埋葬习俗和仪式。更有趣的是,这些骨骸普遍存在严重蛀牙及拔牙的习俗,这一发现为研究史前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医疗实践提供了珍贵线索。 2015年初,当研究团队对出土的4000多件陶片进行整理时,他们发现了精美的三连杯、双连杯等器物,显示当时的居民已具备相当高超的陶艺技术。与此同时,石斧、板岩箭簇和闪玉锛等工具的出土,勾勒出一个以农业和渔猎为生的新石器时代社区图景。 最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是遗址中出土的200多颗鲨鱼牙齿,以及一具人骨颈部佩戴的鲨鱼齿形花莲闪玉饰。屈慧丽解释:"这些发现暗示当时的海岸线可能距今天的台中很近,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理环境大不相同。" 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更是丰富多样:石虎、狗、大型鱼鳃盖骨、鱼脊椎骨、山羌、鬼鼠、蛇等动物骨骼,以及古代稻米和种子,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史前生态系统画卷。这些发现证明,四五千年前的台中地区已经是一个生态多样、物产丰富的地方,而"安和阿嬷"和她的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发掘结束后,保护工作立即成为重点。林佳龙市长在公布会上表示:"安和遗址目前仍是私人土地,文化局将委请专业团队继续试掘,我们希望通过'以地易地'的方式在现址保存这一珍贵遗产。"这一承诺显示了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2015年,台湾考古学家在安和遗址出土了一具人骨,可当考古学家看到这具人骨的形态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18 00:41: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