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普通消费者美国关税“闹剧”:成本最终砸向本土消费者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对贸易伙伴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 ,引发全球哗然与贸易市场动荡。这一政策表面剑指贸易逆差与所谓“不公平贸易”,背后却藏着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博弈,而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看,关税本质是一种税收,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外国出口商为保证利润,会提高商品价格,将税费转嫁给美国进口商,进口商再把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这就像一场击鼓传花,关税成本最终落到了消费者头上。芝加哥大学调查显示,约98%的经济学家认为高关税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穆迪公司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因关税增加1300美元开支。
在生活中,美国消费者已切实感受到关税带来的压力。在超市,来自中国的服装、玩具、家具等日用品价格悄然上涨。以儿童玩具为例,中国是美国玩具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加征关税后,不少玩具价格上涨10%-20%,家长们购买孩子玩具的支出明显增加。在电子产品领域,苹果公司虽未减少在中国的生产,但因关税导致成本上升,选择提高美国市场售价,iPhone、AirPods等产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需花费更多金钱。
不仅是日常消费品,美国的制造业也深受其害。许多美国制造企业依赖进口零部件,关税使进口零部件成本大幅增加,企业为维持运营,只能提高产品价格,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比如美国汽车制造业,部分零部件从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关税提升导致汽车生产成本上升,汽车价格随之上涨,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还可能导致汽车销量下滑,影响美国汽车产业发展。
再看农产品市场,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引发对方反制,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农民面临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困境,而国内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价格却未降低,因为农业生产与运输成本并未因关税降低,反而因贸易受阻有所上升。
美国消费者支出占GDP比重高达70%,关税导致消费成本上升、购买力下降,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全面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GDP增速下降0.7到1.1个百分点。从宏观角度看,关税看似是简单的贸易政策,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让美国消费者承受经济下行的苦果。
美国政府推行“对等关税”,打着“公平贸易”旗号,实则是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严重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未能解决美国自身贸易逆差和产业竞争力问题,反而让美国消费者成为这场关税游戏的买单者。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消费者或许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关税政策带来的不是经济繁荣,而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当民众切实感受到关税带来的压力,这场关税“闹剧”又将何去何从?美国政府是否会重新审视这一损人不利己的政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