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美国要求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同时还宣布冻结中国在美的一切资产,相比起来,现在的贸易战就是“小巫见大巫”!
谁能料到,七十多年前的一场经济封锁,居然和今天的国际局势有相似之处,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但也总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如今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不是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经济封锁如出一辙,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认为的更加复杂。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打响,美国不光出兵参战,还在经济上狠狠地掐住了新中国的脖子,他们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所有财产,还利用在联合国的地位,通过决议,对中国实行严厉的物资禁运,限制进口的商品种类超过1700种,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东西,美国的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来回巡逻,像一把刀一样切断了中国的海上交通线,让中国的对外贸易变得异常困难。
这一连串的举措,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企图扼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当时,新中国各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上很大程度依赖国外,美国的封锁无疑让情况变得更糟,好比雪上加霜一般困难重重。
不过,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领导核心就已经预料到西方国家可能会采取封锁措施,毛泽东主席和中央的领导人们非常清楚,他们判断,尽管帝国主义会想方设法阻挠新中国的发展,但想要彻底封锁住一个面积广阔、潜力巨大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并非完全团结一致,彼此存在利益冲突,这些矛盾正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
基于这样的局势判断,中央政府最终确立了应对封锁的总策略,坚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不受外部控制,同时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化解封锁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国家利益。
面对美国的封锁,刚成立的新中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寻找出路,为了应对物资短缺和外汇流失的风险,国家紧急采购重要物资,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在贸易策略上,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模式,采取了“先进后出”的易货贸易方式,也就是先拿到对方需要的货物,再用我们的产品进行交换,以此替代直接的现金买卖。
同时,政府充分利用了私营进出口商的优势,因为他们熟悉国际市场行情,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他们来开辟新的贸易通道,从而打破封锁,保障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除了调整对外贸易策略,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出发,改变国内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提倡技术创新,大力研发过去需要进口的关键物资和设备,支持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产业发展,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资替代和节约活动,针对以往主要依靠出口的产品,国家迅速调整方向,鼓励在国内销售,以此稳定国内市场,保障人民的生活。
为了打破西方的重重封锁,新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寻求出路,一方面,中国加紧与苏联以及东欧各国的贸易,希望从这些社会主义伙伴那里得到必需的物资援助,另一方面,看到新兴独立国家都迫切希望发展经济,中国就努力开拓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积极争取更多的贸易机会,即使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之下,中国也从未停止与西方世界的民间贸易往来。
新中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博览会和经济会议,目的是和西方国家的企业建立联系,并努力达成贸易协定,这样一步一步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此同时,香港和澳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转口贸易的关键通道,帮助新中国获得了当时非常需要的各种物资。
新中国面对封锁,最终成功突围,对外贸易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实现了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也为之后的工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表明,坚持独立自主,依靠自身力量是战胜外部压力的根本保障。
要是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并且努力联合所有能联合的人,就能在困难的时候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灵活应变和广泛合作是逆境求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