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桌子上剩下的鸡骨架,一边说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一边打包装进了口袋。
如今的南泥湾,是延安地区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其实曾经南泥湾,也是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经济繁荣的地区。到了清朝中期,因为回汉民之间的纠纷和互相残杀,最终导致南泥湾成为了人烟稀少的地带。
直到1941年,八路军来此,并且兴起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才使得曾经的南泥湾,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同时南泥湾精神也成为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而那一代人的自力更生,也为我们新中国儿女战胜困难,提供了精神力量。
1943年,南泥湾地区已经成为了军中著名的小江南。一次,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或许在国内别的地区,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那个时候的南泥湾,已经通过自力更生解决了军中的温饱。作为359旅的旅长王震,他自然要为毛主席一行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作为招待。
除了主席和总理之外,饭桌上还有359旅的劳模,当饭菜端上来的时候,主席笑呵呵的对劳模们说道:我今天你沾了你们的光了,享口福了。在饭桌上,毛主席将掉下来的饭粒捡起来吃了,而毛主席的举动,也做出了杜绝浪费的榜样。
但是主席的另一个行为,却引起了在座人的注意,就是主席在离开饭桌之前,将剩下的半只烧鸡,打包装进了口袋,并且告诉周围的人说,我拿回去可以炖鸡汤,要不然这样太可惜了。在视察的时候,一张照片是毛主席走在田间时拍摄下来的,从照片中,也很明显的看到,主席上衣的右侧口袋,是鼓鼓囔囔的,里面其实装的就是半只烧鸡。
毛主席与周总理在5天的视察结束之后,就乘车回到了延安,在路过炮兵团,他决定留下来在这里吃晚饭,毛主席此时从上衣口袋中,拿出了那半只烧鸡,事实上,他的口袋中,还有一些零散的鸡架骨。
1940年左右,中国这个时期正处于战争硝烟的年代,而抗日战争也在艰难的前行,延安作为党中央所在地,它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表现在经济上面,像是供养的人多,物资却非常的匮乏。再加上那个时期,日军也对陕甘宁边区采取了一系列等破坏的手段。
国民党也对陕甘宁边区,采取了经济制约的手段,不允许他们农副产品输出,也禁止外部的农副产品流入边区。陕甘宁边区原本经济就非常困难,而在1942年,延安地区还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边区的情况,困难重重。
就是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之下,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其实早在1938年的时候,这个口号就已经提出来了。在1941年,八路军359旅进驻延安南泥湾地区,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王震带领359旅刚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荒地,贫穷不说,就连开垦的工具都不齐全。在刚开始的时候,战士们都非常的有动力,没有开垦的工具,那就自己造,用附近废弃的材料,制造工具,要是没有衣物,就自己编织。南泥湾地区先前是一片贫瘠的不能再贫瘠的地方,而就是之后靠着军民的坚持和毅力,最后将其硬生生的变成了万亩的良田。
由于南泥湾地区降水量较少,战士们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挖出了一条水渠,从而大大的解决了浇水的问题。在土地开垦的问题解决之后,王震带领着大家又开始解决家禽养殖的问题。
其实对于这么贫瘠的土地,可以解决好土地开垦就不错了,但是之后考虑到军民营养的问题,就决定进行养殖,刚开始的时候,是王震从老家买来一些家禽的幼崽。
在1942年的时候,南泥湾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进入了高潮阶段,而军民的齐心协力,也顺利的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组织、领导和帮助人民,使得边区百姓的生活,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基本温饱的目标。
从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无论前面的道路遇见了多少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那就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
只要发展,人类就会随时遇见困难,但困难也不能阻挡发展的步伐,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困难会有,但是当我们想起南泥湾精神,也让我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底气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