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阵地,易才学好不容易爬到敌人火力点,正打算炸掉,却突然发现,前

暮江吟声 2025-04-18 17:37:24

1952年,上甘岭阵地,易才学好不容易爬到敌人火力点,正打算炸掉,却突然发现,前方6米处,就是敌军第3个火力点,爆炸一响,肯定会被发现。怎么办?他灵机一动,将爆破筒和手榴弹取了下来。 1952年5月,五圣山一带硝烟未散,上甘岭虽已归于沉寂,但坑道里的较量刚刚开始。 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几座山头反复争夺,明抢暗打,拼消耗、拼人命。 597.9高地又起火,45师135团3营接到任务,拔掉那座高地上的火力点。 这片山头藏着三处关键阵地,一个暗堡机枪点,一个藏在岩缝后面的重机枪,还有一个更后方的迫击炮阵地,如果不拔掉这三点,整个营连的攻势等于白搭。 爆破任务交给了易才学,老兵,爆破手,敢豁命。有个规矩,谁接近得了火力点,谁就能换条命。 夜色遮住了地形,但掩不住枪口的火光,第一个目标位置固定,暗堡火力输出稳定,是封锁主通路的死点。 匍匐到了四米距离,情况却变了——第二个火力点,竟然藏在左侧,六米开外的位置,根本不是预想的后方支援点。 换句话说,只要第一处一爆炸,第二个立刻能看到易才学的位置,再往远一点,迫击炮就能直接覆盖。 往前是死,原地不动,任务失败,后续部队也会被火力压死。 没有退路,只能想法子搞定,常规战术是抵近、塞爆、跑人。 但这一次不行,动静一大,全线暴露,易才学趴在地上,手摸着干草和岩缝,脑子转得飞快。 决断只有一瞬:爆破筒和手榴弹拆开,用“分段爆破法”——先声东击西,再引爆主攻。 爆破筒有12公斤重,想拖着挪动不可能,必须分件带。 他把手榴弹挂在腰间,只拿着引信缓慢推进,借着夜风翻动枯枝草皮伪装,每动一步,都是命悬一线。 到了暗堡边沿,他没急着爆破,而是掐好角度,先丢出一枚手榴弹往左侧坡上扔。 爆炸声一出,左边重机枪火力立刻偏转。 那一瞬,他猛地把爆破筒推进暗堡孔内,用拉火绳扯出十米远,果断引爆。 轰的一声,暗堡整个塌下去。机枪瞬间哑火。 山体的震动引出连锁反应。重机枪位置暴露,火光一闪,石头后头人影露出。 易才学没等敌人反应,顺势往敌藏身点继续爬行,用同一战法再来一轮——声响引诱,伪装接近,拉火绳远程引爆。 第二个火力点炸成一个火球,岩石崩塌,枪声戛然而止。 到这里,一般人会撤。但远处那门迫击炮正轰得山石乱飞。再不处理,等于前功尽弃。 易才学再度出击,不走之前路线,绕过侧坡,用地形遮蔽视线,从侧翼贴近炮位。 他在干草堆下藏了十分钟,听准脚步声,趁炮手换弹时迅速贴近,拉火绳、定点、爆破,一气呵成。 三处火力点清除,战场顿时开阔,3营全线推进,迅速占领597.9高地东南侧制高点。 整场战斗,零伤亡。敌尸横躺,装备炸裂。 战斗结束后,部队统计战果时,才发现这不是一次普通爆破任务,而是一场战术突破—— 远程拉火引爆、定点声东击西、重组爆破器材,这些战法后来被写入《坑道战战术手册》。 后来有人质疑这套打法的可行性,认为风险太高,成功率太低。 可参战者回忆,那晚气温不到零度,风从山口刮过,草皮、石块成了最佳伪装。 手脚冻得僵,也照样推进。 任务完成那天,是1952年5月14日。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甘岭战役主战期,但打的就是同一个区域、同一个死战不退的精神。 战后,易才学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名字和事迹被写进小学语文课本。 很多孩子第一次知道“爆破”这俩字,都是从那篇课文开始。 但课本没写他怎么拆装爆破筒,也没说那夜的风有多冷,火光有多亮,山下有多少人看着山头在燃。 真正的战斗,不在纸上。 参考资料: 《志愿军英雄事迹实录·马良山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0 阅读:544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98

用户16xxx98

15
2025-04-18 19:12

向英雄致敬!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