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燕王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城,见皇位在望,心中激动,打马扬鞭直奔皇宫。一众

史说畅谈呀 2025-04-19 10:40:27

1402年,燕王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城,见皇位在望,心中激动,打马扬鞭直奔皇宫。一众大臣无不伏倒在地。偏偏有一个小官,却站着拦住他,说了一句话,让朱棣冷汗直流,马上掉转马头。

朱棣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敢拦他,看来是活腻歪了。他拔出剑就要往小官头上砍去。小官也不避让,双手一抱拳,跪下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还是即位?

(据《明史·杨荣传》记载:杨荣迎上前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吓得冷汗直流。真是昏头了。朱棣是打着“清君侧”、“靖难”的合法外衣发动战役的,如果现在直奔皇位去,难免被天下人抓住把柄说三道四。

藩王登基之前都是要先拜谒先帝陵寝,以此表明,帝位是继承而来,不是抢来的。

于是,他立刻调转马头,给他老子上坟去。

也就是在那一刻,他记住了这个叫杨荣的小官。并在他即位后重用杨荣。将他召入内阁。

事实证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很准。杨荣虽然不是满腹才学,也没有很好的政务能力,但是,他有另一种本领——能谋善断。

一天晚上,宁夏传来急报,被蒙古军队围攻。当时内阁正是杨荣当值,朱棣将宁夏被围的奏报给他看。谁知道杨荣并不慌乱,慢悠悠地说:陛下不必着急,请再等一会儿,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疑惑地看着他。

杨荣解释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这让朱棣很佩服,自此以后出征都带着他。

杨荣还有个本领,擅长谋划边防事务。

1410年,朱棣亲征鞑靼,在追击敌人过程中,没按原本计划的路线跑,导致粮草供应不足,军中马上就要断粮了。

这时随军的杨荣就给朱棣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军中的储粮拿出来分给将士们,还让军中有粮食的士兵借给缺粮的士兵,回到京城后再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杨荣的提议,使得军中粮荒顺利解决,凯旋班师回朝。

1411年,朱棣再次带兵出征瓦刺,杨荣仍随军征战。此次杨荣身兼两任务,一是给随军的皇太孙讲述经史,而是保管皇帝的玉玺,相当于是朱棣的私人秘书。

事实上,杨荣还是一个相当深谋远虑的人。

朱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边患的问题,下决心迁都北京,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他们在南方生活习惯了,谁也不愿意去北方吹风。但杨荣善于审时度势,积极支持他的这一决策。

恰巧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因雷击起火,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自然灾害,大臣们自然而然就把事情归结于迁都惹的祸,借机对朱棣发起了猛烈的言辞攻击。杨荣等人仍然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历史证明,朱棣和杨荣等人都是对的,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地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1424年,榆木川之变,更是不得不让人佩服杨荣的机敏果断。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此时杨荣沉着冷静、指挥若定,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

实际上,秘不发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朱棣死后,不同的势力将争夺朱棣留下的宝座。

早在朱棣出征前,他的好儿子朱高熙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父亲,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必须得到确切的消息才敢动手,否则,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他就是小白。

为妥善处理遗体,他们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熔化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同时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由于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

而杨荣则被赋予了一项崇高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登基事宜。

皇位顺利地交到朱高炽手中。朱高煦一直被蒙在鼓里,国家政局当然不会引起骚动。这其中与杨荣为首的大臣们机智果断行事功不可没。

1440年,杨荣逝世。享年70岁。英宗朱祁镇痛哭流涕,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

杨荣,善于审时度势、办事机智果断的作风值得人们敬佩,而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工作的精神也值得人们赞扬。

杨荣从拦朱棣那一刻,就开启了他的官运之门。逐渐得到重用并崛起。

可见,一个人有本事,还得要有舞台才能发挥,能否进入舞台表演,需要自己在机会来临那一刻牢牢抓住。

0 阅读:205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