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李兰娟的家,是典型的农户人家:泥墙低矮,屋顶漏雨,一家老小挤在几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里度日。 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苦种地只换来勉强糊口的几斗粮。 兄弟姐妹多了,碗里常常盛着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米汤。 但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李兰娟却显得特别:她爱书如命,常常一边干活,一边背书,哪怕只有一点点油灯光,她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课本。 那个年代,许多孩子因为家境困顿早早辍学,而她却咬牙读完了高中。她说:“穷,可以穷身体,但不能穷志气。” 小时候,村里谁家病了,往往只能靠“熬一熬”。 医院太远,药太贵,村民们只能望病兴叹。 李兰娟年纪小,却记得清清楚楚:一个邻居家老伯得了痢疾,没几天就被抬出门去;还有个小孩咳了半个月,也没人知道到底是啥病。 那时的她就在想:如果自己能懂一点医术,是不是就能救下这些人? 正是这种对生命最朴素的关怀,点燃了她对中医的兴趣。她悄悄翻找出爷爷留下的一些泛黄医书,看不懂的字,就查字典,读不明白的段落,就跑去找村头坐诊的老郎中请教。 每一种药材、每一个方子,她都认真抄在小本子上,一遍一遍琢磨。那时她还不懂什么是“理法方药”,却已经在用行动丈量医学的大门。 后来,赶上“上山下乡”的年代,她被派到更偏远的地方劳动。 许多知青将这视为人生的低谷,而李兰娟却像是被推到了她命定的舞台。她用学来的中医知识为乡亲们开方抓药,治小病,解顽疾,居然慢慢有了成效。 有风湿的老农吃了她开的药不疼了,孩子发热用她煎的汤药退烧了。村民们渐渐记住了这个扎着麻花辫、脸上总挂着微笑的姑娘,亲切地喊她“李小大夫”。 “她用的药草,都是山上采来的,但治得人真灵!”有人这么说。而这些口口相传的赞誉,正是她通往更大舞台的垫脚石。 1970年代,国家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李兰娟再次投身一线,跋山涉水走访疫区,研究传播链条,设计防控方案。她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一天走十几公里调查病情、采集水样,把自己晒得黝黑,但她从不抱怨。 她说:“只要能让大家少生病,多活命,这点苦不算什么。” 也正是她在下乡期间的出色表现,引来了政策的青睐。 这一次,她真正迈入了现代医学的大门,从一个自学中医的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名科班医生。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课程,在传染病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工作后,她潜心科研,主攻肝病治疗。面对肝功能衰竭这一世界性难题,她牵头研发出人工肝支持系统,为无数患者打开了生的希望之门。 在此之前,肝衰竭几乎是“绝症”,而她与团队的突破,让这个判词变成了“还有机会”。 2003年非典暴发,李兰娟再一次披上白大褂,走进疫情核心区。 她日夜不休,研读病例、统筹救治,在混乱中提出了“科学防控、隔离为先”的治疗策略。 面对危险,她只有一句话:“我是医生,职责在前。” 直到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武汉推向风暴中心,全国陷入巨大恐慌。 已经年过七旬的李兰娟没有犹豫,第一时间请战出征。 在深入调查后,她率先提出“封城”建议,这在当时是极具争议且需要巨大勇气的决策。 她顶着压力斩钉截铁地说:“必须果断封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证明,她的判断精准无误,武汉的“封城”,成功阻断了疫情的第一波大规模传播,也为全国防疫赢得了宝贵时间。 正是这位年逾古稀的女院士,用坚定与果敢,守住了亿万人背后的安全线。 有人问她:“您不累吗?” 她淡淡一笑:“医生这一行,累不累都得上。因为我们守着的是命。” 李兰娟的一生,是一场从困苦中奋起的逆袭。 从山村土屋到国家实验室,从中医小本子到人工肝系统,从乡间赤脚医生到抗疫前线的医学泰斗,她用半生坚持,证明了什么叫“无问西东,只为苍生”。 (参考资料:周末人物|从赤脚医生到国家传染病医学的开拓者,李兰娟:一辈子 大众日报2021-06-11)
“太可怕了!这简直就是魔鬼!”江苏南京,一高龄女子早产,生下3斤男孩,孩子被放到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