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科学院副院长王树声,拿着饭盒去饭堂打饭,看见排在他前面的一个战士很奇怪,一个人打饭,手里拿着4,5个饭盒。
出于好奇,王树声笑着对这个战士说:小伙子,一个人吃饭,怎么拿那么多饭盒呀?
小战士一愣,说:我是给别人打饭。
王树声又问:给谁打饭,要吃这么多。
小战士小声地说道:给我们首长打饭。
王树声继续追问:给哪个首长,看看我认不认识。
小战士没想到这个老人这么难缠,就找了个理由,说:我们是刚从外地调来的,你不认识。
以此来搪塞王树声。
小战士打好饭,给自己的首长说起这件事。
那个首长一听,忙问那个老人是谁。
小战士挠了挠头说自己也不知道。
第二天,打饭的时候,王树声又见到了拿着4,5个饭盒的小战士。
他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和小战士打招呼:哎,小伙子,我见你先下楼,怎么反而站在我后面,看来我也是吃饭积极分子咧。
周围的人都被逗笑了。
小战士问道:老同志,您贵姓?
王树声笑着说:我叫王树声。
小战士脸色一变,惊得低下头去。
回去之后,小战士和自己的首长一说,首长也是吃了一惊,脸上火辣辣的。
从那以后,小战士再也没有拎着4,5个饭盒去打饭。
而那位首长,从此也是自己拿着饭盒去排队打饭。
王树声虽然身居高位,却没有摆官威,而是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科学院里一些不好的风气。
如果他一来到,就摆官威,要求领导不能让别人代打饭,势必会引起反作用,势必会招来风言风语,不利于后面的管理。
王树声在工作中严以律己,还不仅仅如此,他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1971年春节,王树声想到部队探望当通讯兵的女儿。
寒风凛冽,王树声坐着公交车来到军队驻地,执勤的门卫要求他要填写表格,排队。
由于有好多人来探望家属,王树声乖乖地站在队尾,这一站就是两个小时。
两父女在大门口相见了。女儿看着66岁的父亲在被寒风冻得通红的脸,眼泪涮涮涮地掉下来。
她对父亲说:您是大将,他们通融一下,放您进来就是了。
王树声却笑呵呵的看着她,让她顾好自己,在部队要好好干。
探望时间到了,门卫过来催促,父女俩依依不舍的分别了。
至始至终,王树声都没有用自己手中权力行方便。
这样的律已精神让人敬佩。
王树声不单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子女同样严格,公私分明。
1972年,26岁的长子王鲁光准备结婚。全家人为他安排了一间房,一张床两张被子,就再也没有其它像样的家具了。
警卫员都觉得寒碜,自作主张和王鲁光商量,将科学院首长休息室的两把金丝绒面椅子和一张大理石面茶几,暂时借来布置一下婚房,等结完婚后再归还。
下班后,警卫员将这几件家具搬到汽车上。
王树声看见了,问怎么回事?
警卫员只好老老实实的回答。
王树声脸一沉,让警卫员归原处。
随后,他教育王鲁光:结婚要那些玩意儿干嘛?往日同志们结婚,连个窝都没有,你们现在有房有床有被已经很不错了。再说了,结婚是自个儿的事,怎么能动用公家的东西呢?
这样老一辈的革命家才是可敬可爱的人。他们出生入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人生,又始终保持一个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用户88xxx67
那一代老革命的,为人处事都是没的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