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年,74岁的白居易感染风寒,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于是把养的33个家妓叫到床前:“我年事已高,你们都出府嫁人去吧!”32人都哭着离开了,只有15岁的樊素不肯离开。
白居易生性乐天,仕途出现波折后,就自称走上了一条“中隐”的道路,在洛阳做个悠闲的闲官,倒也怡然自得。
在洛阳期间,白居易索性埋头文学,不再理会那纷扰的朝廷政治。
白居易就这样写下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至今。
可是人命不由自己,白居易毕竟年事已高,一次意外后感染了风寒,在古代染上风寒简直就是给人判了死刑,他深感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但是让白居易无奈的是,樊素这个他收养的女孩儿怎样都不肯离去。
樊素站在床边,泪眼朦胧地望着白居易,坚定地说道:“大人,素素不走,素素要留在您身边侍奉。”
白居易看着樊素,心中满是感慨与无奈,虚弱地说道:“孩子,我已风烛残年,不能再照顾你们,你还年轻,应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樊素摇了摇头,哽咽着说:“大人对素儿的恩情,素儿无以为报,愿陪大人走过这最后的时光。”
其他的家妓们离去的身影逐渐消失在门外,房间里只剩下白居易和樊素。白居易回想起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如今却这般冷清,不禁长叹一声。
“素素啊,你这又是何苦呢?”白居易轻声问道。
樊素走上前,握住白居易的手,说道:“大人,您曾为素儿多次赋诗,您的才情与善良,素儿铭记于心。如今您病了,素儿怎能离您而去。”
白居易微微动容,想起曾经与樊素相处的点点滴滴。樊素的歌声宛转悠扬,舞姿轻盈优美,曾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樊素,我这把老骨头,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你跟着我只会受苦啊。”白居易说道。
樊素泣不成声:“大人,素儿不怕苦,只要能陪在您身边,素儿心甘情愿。”
此后的日子里,樊素日夜守在白居易的床前,悉心照料。她为白居易熬药、喂饭,不辞辛劳,还偷空为白居易跳舞。
一天,白居易的病情稍有好转,他看着樊素疲惫的面容,心疼地说:“樊素,你去休息一会儿吧。”
樊素微笑着回答:“大人,素儿不累,只要您能好起来,素儿做什么都值得。”
然而,白居易的病情依旧反复,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樊素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恐惧,但她在白居易面前始终强装镇定。
“樊素,若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白居易虚弱地说道。
樊素泪流满面:“大人,您不会有事的,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白居易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他再次劝樊素离开:“樊素,听我的话,离开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樊素紧紧握住白居易的手,坚定地说:“大人,素儿生是您的人,死是您的鬼,绝不离开。”
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白居易与世长辞。樊素伏在他的床边,悲痛欲绝。
“大人,您走了,素儿该怎么办?”樊素的哭声在房间里回荡。
料理完白居易的后事,樊素依旧守在白府。府中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她孤独的身影。
“或许,这就是我的命运。”樊素望着空荡荡的庭院,喃喃自语。
曾经的繁华如梦,如今的凄凉寂寥,樊素在这巨大的落差中,坚守着对白居易的那份深情。
她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座府邸,留在了与白居易相伴的时光里。
后来,樊素也离开了白府,但她的心永远留在了那里。
她带着对白居易的回忆,在世间孤独地前行,成为了一段令人感慨的传奇。
岁月流转,人们说起白居易和樊素的故事,无不感叹樊素的忠贞与深情。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那份超越世俗的情感,成为了后人心中永恒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