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放弃中国国籍,成为美国的一位公民!”1988年,我国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选择离开中国,但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却让美国为他的选择感到痛苦。 上世纪70年代末,成都一户普通工人家庭里出了个读书奇才,15岁的高华健跟着恢复高考的头班车考进西安交大,这消息在厂区家属院里炸开了锅,街坊们都说老高家祖坟冒青烟,教出个少年大学生。 谁也没想到,这个戴眼镜的斯文小伙后来的人生轨迹,竟在太平洋两岸掀起阵阵波澜。 1982年的夏天格外燥热,高华健揣着西安交大的毕业证书站在人生岔路口,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留校任教或是出国深造。 当时国内科研条件简陋,实验室里最先进的设备是台二手显微镜,看着系主任办公室里斑驳的墙皮,他最终在留学申请书上签了字。 等到秋天,他带着两箱专业书飞往波士顿,成了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系最年轻的博士候选人。 在美国的实验室里,高华健展现出惊人的科研天赋,别人要花三个月做的实验,他两个月就能整理出论文。 二十五岁那年,他捧着哈佛博士学位证书走出校门时,手里攥着五份聘书。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选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职,还换了本深蓝色封皮的美国护照。 消息传回国内,母校的老教授气得摔了茶杯,父亲更是在信里写道:"往后逢年过节,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儿子。" 外人眼里风光无限的斯坦福教授,暗地里却在下一盘大棋,高华健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幅中国地图,每培养出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就在地图相应省份插面小红旗。 这些学生进实验室前都要听他说段掏心窝子的话:"记住你们来这儿是借鸡下蛋,学成了要回去报效祖国。" 有个叫王翔的山东小伙记得清楚,高教授手把手教他调试纳米材料参数时,总爱念叨:"这技术要是用在国产飞机上该多好。" 美国学界渐渐察觉到不对劲,高华健带的博士生毕业后,八成都会往中国跑,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里,三成衍生技术出现在中国军工企业。 2015年五角大楼派人来查账,审计员盯着密密麻麻的中文实验记录直挠头。 面对质问,高教授推推眼镜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话后来被《自然》杂志刊登,在学术界引发地震。 背地里,高华健三十年如一日地当起"人才搬运工",他办公室抽屉常年备着两种茶叶,龙井招待国内访客,咖啡用来应付美方检查。 每年寒暑假,他自费买机票回国,在西北工业大学的保密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两个月。 有次在西安饭庄吃饭,他指着窗外的古城墙对助手说:"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葡萄种子,咱们现在要带回来的是科技火种。" 时间来到2024年春天,61岁的他健做了个轰动世界的决定,辞去美国所有职务,把家里的藏书打包成二十个集装箱,带着妻儿登上回国的班机。 在清华园的入职仪式上,他指着身后乌泱泱的科研团队说:"这三十五人里,二十个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学生。"台下坐着当年骂他"叛徒"的老同学,此刻全都红了眼眶。 如今走进清华大学力学研究院,还能在院长办公室看见件特殊摆设,整面墙的相框里镶着泛黄的照片,有15岁少年在西安交大校门口的留影,有哈佛博士毕业典礼上的笑脸,更多的是他与学生们在实验室的合影。 每张照片底下都手写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这话他坚持用毛笔写,说是要提醒自己不忘根本。 美国《科学》杂志为此还做了期专题报道,标题叫《谁偷走了我们的科学家》,文章里没点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在说谁。 高华健看到报道那天,正带着学生在昌平试验场测试新型航空材料,听说美国人急得跳脚,他扶了扶安全帽笑道:"三十年前他们教我造飞机,现在该轮到我们教他们怎么造更好的飞机了。" 信息来源:高华健.清华大学
“我选择放弃中国国籍,成为美国的一位公民!”1988年,我国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
粉樱萌娃
2025-04-21 11:33:38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