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内蒙小伙被债主逼的走投无路,这时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地窖里有救命的宝贝。” 1999年的内蒙古,草原辽阔,天高地远,李献功就是这片土地上普普通通的一个牧民。每天赶着羊群,迎着日出日落,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可他心里总有个念头,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平庸下去。他想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能不能给他不一样的人生。于是,他收拾行囊,离开草原,走进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靠双手拼出一片天,李献功也不例外。 创业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没那么容易。李献功没啥经验,城市里的生意场对他来说就像个大迷宫。他开过小店,做过买卖,可没摸准门道,生意总是赔多赚少。资金开始周转不开,手头越来越紧。为了撑下去,他硬着头皮借了钱。刚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借点小钱应急,可生意没起色,窟窿却越来越大。借的钱像滚雪球,利滚利,债台高筑。债主们也不是善茬,见他还不上了,天天上门催债,有时候还带点威胁的口气。李献功被逼得喘不过气,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死胡同,前面没路,后面是追兵。 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父亲临终前说的那句话:“地窖里有救命的宝贝。”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当时他也没当回事,毕竟老人生前也没啥值钱的东西留下来。可现在不一样了,走投无路的人总会抓着点什么给自己点希望。他决定回老家一趟,去地窖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所谓的“宝贝”。 回到草原老家,李献功翻开了地窖。那地方年久失修,灰尘满地,角落里有个破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躺着一块金属牌子。牌子看着挺老,两边是半圆形,中间刻了些字,模模糊糊看不清。这东西咋看也不像能救命的样子,可那金属的光泽又让人觉得有点不一般。李献功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是啥?能值几个钱吗?他知道自己没文化,分不清真假,索性拿着牌子去找人鉴定。 他先找了当地一个叫刘先生的文物专家。刘先生瞅了半天,也没给出个准话,说这东西看着像老物件,但真假不好说。后来辗转联系上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专程跑来看,仔细研究后下了结论:这块牌子是元代的文物,历史价值不小。听到这话,李献功愣住了。元代文物?这得值多少钱啊?他心里一阵激动,觉得自己真是撞了大运,父亲那句话还真应验了。 可激动归激动,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债主们还在等着钱,生意也还得撑下去。这块金牌到底咋处理?他有两个选择:要么上交给国家,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么卖掉,赶紧还债解围。交给国家吧,他心里有点不甘,毕竟这东西是父亲留下的,况且自己现在这么惨,凭啥白白送出去?卖掉吧,又怕犯法,怕以后惹麻烦。他左思右想,纠结得不行。最终,他还是决定卖给那位教授,拿了钱赶紧把债还上,把眼前的危机先过了再说。 这事做完,李献功心里其实也不踏实。他用这笔钱还了债,生意勉强撑了下来,可那块金牌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这么卖了,总觉得有点对不住父亲。不过,当时那种情况下,他觉得自己也没别的路可走。换谁被逼到那份儿上,可能都会这么干。生活不是电影,没那么多大义凛然的时候,普通人想的无非是先活下去。 这故事听着挺戏剧化,一个牧民创业失败,债务缠身,最后靠一块金牌翻身,听着有点像传奇。可仔细想想,李献功的选择其实挺现实的。1999年那会儿,内蒙古不少人生活都不容易,草原上的经济也没现在发达。像他这样出去闯荡的年轻人,撞得头破血流的不在少数。他能找到这块金牌,算是个运气,可这运气背后,也是个两难的抉择。 那块金牌是元代文物,具体是啥用途,教授没细说,但肯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元代离现在几百年,内蒙古那地方当年是蒙古族的天下,这牌子可能是某个官员或者贵族用的信物。它的价值不光是钱,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李献功把它卖了,有人可能会说他短视,觉得这么珍贵的东西就该交给国家,留给后人研究。可站在他的角度,债主天天堵门,生意眼看要垮,谁还有心思管什么历史传承?人饿急了,先填饱肚子再说。
1999年,内蒙小伙被债主逼的走投无路,这时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地窖
爱吃凉历史
2025-04-21 18:54:05
0
阅读: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