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蒋介石没有远谋,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小诸葛也曾向蒋进言:拿下越南泰国等东南亚诸国,割据一方。 蒋介石,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家里做盐生意,小时候不算大富大贵。他早年投身革命,跟着孙中山混,辛亥革命后慢慢爬上高位。1920年代,他接管国民党,成了军政一把手,北伐、抗日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可到了1949年,国共内战打得他焦头烂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一败涂地,国民党在大陆彻底站不住脚,他得赶紧找条退路。 白崇禧呢,1893年出生在广西桂林,家里条件一般,但脑子好使,保定军校毕业后投奔国民党。他打仗有一套,北伐时立过功,抗战时守桂林名声大噪,人送外号“小诸葛”。1949年,国民党大厦将倾,他作为高层将领,琢磨着怎么给这摊烂账找条活路。两人都是国民党大佬,可那时候的心思却不太一样。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跟散沙似的,士气低到谷底。蒋介石忙着收拾残局,白崇禧则在南方四处奔走,想稳住阵脚。这时候,白崇禧抛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蒋介石却没买账。接下来,咱们就聊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 1949年夏天,国民党在大陆基本没戏了,白崇禧琢磨出一个大胆想法:带兵南下,拿下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占块地盘当根据地,日后卷土重来。他觉得东南亚那块儿不错,当时英法殖民政府管得松散,当地军队战斗力也不强。国民党残军要是动作快,说不定能站稳脚跟,再慢慢恢复元气。 这想法听起来有点道理。看看历史,1949年国民党第93师,差不多4000人,撤到中缅边境打过几仗。他们在金三角一带跟泰缅联军干过架,对方号称几十万(其实水分大),可93师愣是凭着地形优势打退了好几波进攻。不过,仗是打赢了,日子却不好过。部队没补给,弹药快用光,士兵饿得靠野菜填肚子,长远看根本撑不下去。 白崇禧的计划听着带劲,可风险也不小。东南亚那地方,地盘是有了,可国民党军队已经筋疲力尽,后勤跟不上,当地老百姓也不会买账。要真打过去,英法殖民政府肯定不干,美国也可能翻脸,国际上孤立起来更麻烦。蒋介石掂量了半天,觉得这路子太悬。他更看中台湾——隔着海峡,地形好守,美国又近,能拉点外援过来。相比冒险南下,台湾看着更稳当。 蒋介石也不是没想过白崇禧的建议,但93师那点战绩说明,短期胜仗不等于能建国。白崇禧想靠几千人占东南亚,底气不够。蒋介石最后拍板,否决了这计划,带着人马撤到台湾去了。 1949年12月,蒋介石坐飞机到了台湾。他站出来喊话,说要在台湾站稳脚跟,等机会反攻大陆。后来,他靠美国援助整顿军队,搞经济建设,还喊出“一年反攻,三年成功”的口号。不过,国际局势变了,反攻大陆成了空话,台湾倒真被他经营成了一块根据地。 白崇禧也跟着去了台湾,可日子不好过。蒋介石对他有点防心,怕这个“小诸葛”手里有兵威胁自己。白崇禧被晾在一边,没啥实权,晚年过得挺冷清。1966年,他在台北病逝,带着一堆没实现的抱负走了。 蒋介石选台湾,保住了国民党一口气,可也让两岸对峙成了常态。白崇禧的东南亚计划没成真,但让人忍不住想:要是真干了,能不能翻盘?有人说蒋介石没远谋,可看看结果,台湾好歹稳住了,东南亚那条路却像赌博,输面更大。蒋介石这步棋,算不上高明,但也不至于太糊涂。那年代,乱成一团,谁也没法打包票说哪条路一定对。 蒋介石为啥不听白崇禧的?一是现实摆在那儿,国民党军队烂得不成样子,东南亚再弱也不是随便捏的软柿子。93师那点战绩,短期逞能可以,长久占地方太难。二是国际压力,英法美国盯着呢,贸然动手等于自找麻烦。反过来,台湾有海峡挡着,美国又愿意搭把手,生存几率高多了。 白崇禧的建议听着有魄力,可细想不靠谱。东南亚那块地盘,殖民势力盘根错节,当地人也不会欢迎外来者。国民党要是真去了,估计没几年就得被赶出来。蒋介石选台湾,至少保住了根基,虽然反攻无望,但好歹没全军覆没。 这事儿对历史影响不小。蒋介石守住台湾,两岸分治成了定局。白崇禧的计划要是成了,东南亚格局可能大变,但国民党能不能撑下去,真不好说。有人觉得蒋介石没远谋,可那时候谁敢说自己有万全之策?历史没如果,只有结果。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
用户10xxx07
越南呆不住,会被新政权消灭,古代试过的,怕你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