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兴兰被捕,一个汉奸给他送饭时,突然敲了敲碗底,还说要救他出去。赵兴兰以为对方是自己人,就说出了暗号,对方却对不上!
赵兴兰原来是新四军的一员。
1941年,新四军淮北三分区政委康志强亲自找到了赵兴兰,希望他打入日伪内部,搜集日伪情报。
对于这个任务,赵兴兰其实十分抗拒,因为他更想在抗日战场上杀敌报国,而打入日伪内部,别人就会认为他是汉奸,在背后里说他骂他。赵兴兰不怕死,但他不太想背负汉奸的骂名,所以就比较犹豫。
康志强就告诉他,一份好的情报,胜过千军万马,地下党员也可以成为英雄,也同样是为抗战做贡献。
在康志强的劝说下,赵兴兰决定接下这个任务。
之后,赵兴兰就开始奔赴敌占区。
新四军人才众多,康志强之所以选中赵兴兰,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赵兴兰是淮北人,对淮北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参加新四军前,赵兴兰是一名小学老师,有文化,是知识分子。更难得的是,赵兴兰还有一身武艺,这些特征,若不从事地下工作实在太可惜了。
到了敌占区后,赵兴兰的掩护职业是淮北地区做生意的商人,还以商人的身份,打入了日伪控制的商会。
赵兴兰的情商很高,出手阔绰,很快与日伪商会的汉奸头子建立了关系,这些汉奸头子对他十分信任,在谈及日伪军最新行动的时候,也不会避着赵兴兰。
每当这个时候,赵兴兰表面上假装不在意,实际上却在暗中记下汉奸头子的讲话,然后整理出对新四军有帮助的情报,并送给新四军。有时候,赵兴兰还会利用自己在日伪商会中的地位,帮新四军采购物资。
甚至有一次,陈毅前往延安开会的时候,还是在赵兴兰的帮助下,这才安全地穿过敌占区。
由于提供的情报太多,日军渐渐怀疑到了赵兴兰,只是赵兴兰的伪装很好,没有露出什么破绽,日军就没有贸然对他下手,而是决定从他身边的人找突破口。
1942年4月,日军使用美人计,诱捕了赵兴兰的搭档韩霞光,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韩霞光选择叛变。
韩霞光是赵兴兰的搭档,也是当时敌占区少数几个知道赵兴兰真实身份的人之一,叛变后,他第一时间供出了赵兴兰。赵兴兰不知道自己的好搭档韩霞光已经出卖了他,就照常前往日伪控制的商会参加活动。
谁知赵兴兰刚到日伪商会,就被埋伏已久的日军抓走了,因为叛徒韩霞光的出卖,他的身份根本瞒不住。
为了让赵兴兰投降,日军也是动用了许多酷刑,但没有任何效果,赵兴兰始终没有向日军吐露一字。
日军渐渐失去耐心,决定找个时间杀了赵兴兰。
赵兴兰不怕死,日军的威胁对他没有任何效果,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不久,一个汉奸看守给赵兴兰送饭时,突然看了他一眼,还敲了敲碗底。
赵兴兰一愣,随即意识到了什么,等这个奇怪的汉奸走后,他拿起碗仔细检查,发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内容不多,大致意思是准备救他出去。
这一刻,赵兴兰心中闪过很多想法,这个汉奸,可能是自己人,也可能是日本人派来的。
为了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等这个汉奸再次出现,赵兴兰就和他对起了暗号,谁知对方却一脸茫然。
赵兴兰见状,心中没底,对方没有理会赵兴兰,而是敲了敲碗底,就离开了。汉奸离开后,赵兴兰取出了这第二张纸条,纸条上的大致内容是,明天日军将带他前往徐州受审,但路上,他们会想办法救他。
赵兴兰认为,他都被日军抓了,日军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对方很可能是地下党员,只是地下党员分了很多条线,对方和他不是同一条线上的同志。
再者说,即便这是日军的阴谋,只要咬紧牙关,最坏的结果,无非也就是一死,这般想着,赵兴兰就没有心理负担。次日一早,徐州的日本宪兵队秘书长邵小平来到了监狱,带走了赵兴兰。赵兴兰还以为邵小平是汉奸,看他的眼神就充满了敌意,邵小平不在意。
邵小平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名地下党员,但他和赵兴兰不属于同一条线,所以赵兴兰就不认识他。
到了汴塘镇时,邵小平突然走到赵兴兰身边,轻声对他说:“前面有条河,你待会往河里跳。”
赵兴兰思索了片刻,这才点了头。到了河边时,邵小平请随行的几名日军喝茶,因天气炎热,日军早已口渴难耐,自然不会拒绝,等日军坐下喝茶时,邵小平对赵兴兰使了一个眼神,赵兴兰心领神会,就跳进了河中。赵兴兰刚跳河不久,一条小船经过。
这条小船,其实是邵小平安排的,他们把赵兴兰拉上船,再往河水中扔了几袋鸭血,之后就离开了,小船走远后,邵小平掏出手枪,对着河水中连开数枪。
枪声很快惊动了日军,日军纷纷赶来。
邵小平就对日军解释:“太君,‘犯人’不老实,想跳河逃跑,被我发现了,我已经开枪把他打死了。”
日军见河水中有很多血,信以为真,加上邵小平塞给他们一些钱,日军也就没有说什么。就这样,邵小平顺利救出了赵兴兰,而日军也没有怀疑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