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力大如牛,是有原因的。中国人是在清朝才慢慢变的矮小。 秦兵

浅笑挽云烟 2025-04-21 20:36:56

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力大如牛,是有原因的。中国人是在清朝才慢慢变的矮小。 秦兵马俑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庄严肃穆,但真正惊人的,不是气势,是身高。 平均身高178.5厘米,算上冠饰直逼185厘米,两千多年前,这是什么概念? 同一时期,欧洲凯尔特人平均身高才165厘米,中原兵马一出场,压根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 考古队从秦陵发掘出的遗骨测量得出数据,男性骨骼普遍在166.5到171.6厘米之间,女性在154到158厘米。 没有牛奶,没有蛋白粉,凭粮食、劳动和遗传,硬生生长出一代身板。 汉代战场上流行一句话:“三胡抵一汉”。不是吹牛,是力量摆在那儿,胡人来犯,不管战术多变,正面刚不过汉军。 唐人出征,腰别陌刀,刀长近两米,不是人人能使。 没个一米八的身子,胳膊一挥就折,唐军边关出战,刀光一亮,敌人心凉,陌刀营甚至被称为“斩首机动部队”,不靠人数,就靠单兵素质。 再往后,宋代城里人也不矮,《梦粱录》写临安城民“多长人”,写这话的可不是吹,临安那会儿经济发达,吃穿都不差。 连城市普通人都高挑,底层也没吃亏。 外人咋看?利玛窦来华写过一句话:“中人之形,概较欧人而长。” 翻成现代话:中国人普遍比欧洲人高。 但这股“高人种”的劲儿,到了明清,突然断了,断得又快又狠,清末全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掉到161.5厘米,比前朝足足矮了一个头。 更讽刺的是,连北京猿人都比清人高,化石测出来167厘米。 为啥?不是天灾,是人为。 清朝人口暴涨,从1亿冲到4亿。地没多开,嘴多了三亿,怎么养?全靠高产粗粮:红薯、玉米、山药蛋。填肚子可以,长个不行。 蛋白质没了,钙也没了,矮成全国性现象。 社会分层也拉开。富人吃鸡鸭鱼肉,百姓啃窝头地瓜,表面看吃得饱,实则缺营养。 身高一代矮过一代,进了清末,军队体检资料一看——主力部队平均身高160出头,基本达不到今天的高中生水平。 灾荒频发,战争不断,太平天国、捻军、回乱,一个接一个,年年死人。 人吃人都发生过,还指望谁能正常长身体? 疾病也来凑热闹,清代最普遍的是钩虫病,主要靠粪便传播,农村厕所不分干湿,虫卵随饭下肚,肠道出血,营养吸收直接被掐断。 不是吃得少,是吃了也白搭。 清朝怎么应对?闭关锁国,不引进奶制品,不发展工业,不搞卫生系统。 西方恰好相反,工业革命后,肉奶普及,医学提升。英德法人均身高一个劲地往上窜。 十九世纪末,差距肉眼可见:英兵站着抽烟,中国兵踮脚也摸不到枪口。 有人说这是体质问题,基因问题。 但事实不站在这边。新中国成立后,政策一变,营养改善,医疗覆盖,身高跟坐电梯一样往上走。 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刚刚突破167厘米,到2023年已经逼近173厘米。 四十年时间,反超清朝整整两个世纪的损耗。 不是因为变异,不是因为基因升级,而是终于吃上了肉、喝上了奶,虫子不吃人了,疫病不满地跑了。 身高靠天,靠地,也靠制度。 现在北方不少初中生就已经超过180厘米,高中走进校门像进了篮球训练营。 东北、山东、河北男生整体水平甩清朝两条街。 “一人高全家荣”这句老话,变成了真话。 什么“矮子基因”“黄种人限制”,都在数据面前打脸,没长起来的时代,不是人差,是时代差。 被清朝一窝瘪种的印象坑了太久,身高只不过是另一个战场。 参考资料: 张全收,王宏志.《中国古代人体测量数据与体质变化研究综述》.《中国考古学报》, 2021年第3期.

0 阅读:77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