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剽窃”完中华民族的“清明节”,又对我们的“饺子”下手了! 2025年4月8

浅笑挽云烟 2025-04-21 21:03:14

韩国“剽窃”完中华民族的“清明节”,又对我们的“饺子”下手了! 2025年4月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批了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人是韩国CJ第一制糖,专利对象是——饺子。 专利文件长得严丝合缝,不谈口味、不提配方,单纯一个外观设计:14到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平、顶部圆鼓,连毫米级的3D建模图都标注清楚。 搞设计的都知道,这种描述配上建模图,专利保护范围等于拉到天花板。 韩国人抢了个“饺子长什么样”的权。 谁在美国做这种形状的饺子,一不留神就得惹官司。 这个专利消息刚放出来,中国速冻食品圈一下炸了。 思念食品直接发文,标题就叫《饺子,根在中国》,直接翻出春秋时期,滕国墓里的文物,摆明了意思:你CJ设计得再精细,这东西是咱中国的,从骨头缝里长出来的。 宋代的“角儿”、明代文献中“饺子”字样的正式出现、清代《随园食单》里写的“颠不棱”,全被搬上台面。 历史线从公元前一直拉到清末,一个意思——饺子是文化,不是商标;谁都能吃,但别想着把它圈起来卖专利。 可CJ那边压根不管“根”在哪。 只讲一件事:专利合法,美国批的,玩法是世界通用的。 美国专利局真没多想,它不审文化,只看“新颖”和“非显而易见性”。 CJ干得也够巧,没说“饺子”这个词,整的是面皮、褶皱、几毫米的外观数据,包装得像在申请一块瓷砖,不像申请一道年夜饭。 按这个逻辑,谁以后卖水饺,只要恰好捏14到16道褶、摆法一样,就等着被起诉侵权吧。 律师那边也看得明白:CJ是玩“知识产权绕路战”。传统食品不让申请? 那就选个角度,专注设计细节,把民间的手艺当成设计图纸注册掉,这不是保护创意,是找空子卡同行。 一边是法律打擦边球,一边是文化被割了地皮。 韩国不是头一回干这个,之前申遗端午祭,泡菜注册非遗,套路几乎一模一样。 这次轮到饺子,老套路又上线——先抢形状,慢慢讲故事,再用法律架个壳,最后反咬一口:有本事你们当初怎么没申请? 关键就在这句,中国企业确实没申请,饺子太普通了,几乎没人觉得,这是能“申请”的东西。 谁也没想过一个祖祖辈辈吃的玩意儿,最后会在海外被申请专利,反倒成了“潜在侵权”。 CJ这步棋背后,是一场明面上的行业阻击。 过去三年,中国速冻水饺出口猛增,2023年河南一地出口就近2亿元,同比增长20%。 韩国产品在美销量被打压得不轻,CJ急了,想找突破口,一方面推品牌,一方面靠专利卡别人脖子。 这类“专利战”最让人窝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靠技术比拼,而是靠规则。 中国这边在拼标准,在推动《速冻饺子》成为,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 可那边直接拐进知识产权通道,用设计图封锁市场,人家抢的是“说话的资格”——谁说了算,谁就能收保护费。 真正让人警觉的,是背后的潜台词:韩国在塑造一个,新版本的“亚洲餐饮地图”。 中国网友讽得准:“连褶皱都想申请专利,是不是该把春联、豆腐、红灯笼也列上日程?”笑归笑,真不是危言耸听。 从考古证据来看,饺子的形态早在东汉就有。 山东出土的庖厨俑案板上,摆着和今天饺子一模一样的面食。 再早点,春秋时期的滕国墓葬里,也有形似“饺子”的遗存,这些都不是故事,是出土文物,照片都有。 可这些历史证据,在国际知识产权法下根本没用。 你可以说“这是文化遗产”,但如果没注册专利,就像祖传配方没写说明书,别人照样能申请新产品。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传统文明跟不上现代制度的节奏,就只能挨打。 中国企业眼下的应对之道有两个,一是法律反击,提出专利无效申请。 但这仗难打,美国法院打官司,动辄百万人民币起步,且不说赢面大小,成本就够呛。 第二条路是“市场绕行”。 设计上避开CJ的那几个参数,比如换成13道褶,或干脆别走“半月形+平底+螺旋褶”这条路线。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是一场“大规模工业重构”。 连带着还得给消费者做教育:“这是咱的新式饺子,不是韩国那个款。” 企业调整归调整,更深层的问题得靠国家层面出招,文化部门得快马加鞭地,把饺子申遗提上日程,别再等着“别人动手,咱才回应”。 这几年饿了么的《我们支持中国饺子申遗》广告火了,但广告终归是广告,申遗是系统工程,没个三五年下不来。 申遗之外,还得把传统食物,做成系统的知识产权布局。 不是等抢完再喊冤,而是提前注册占位,主动布局,先堵后打。 像粽子、绿豆糕这些,也早该整理成产业标准、注册成外观专利、申请国际保护。 文化不是喊口号,是讲规则,讲得清楚,才能保得住。 这场饺子之争背后,不止是企业竞争,不只是中国VS韩国,更是一场“谁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说进现代话语体系”的较量。 说到底,得拿历史做底气,用规则做武器,技术做门面,三路并进,才能守住“锅里的东西”。

0 阅读:33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