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周恩来作为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为何从来没有喊过毛主席“老毛”?今天读了一个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说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比毛主席小5岁,所以喊“老毛”不太合适。 或许这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彭老总也比毛主席年纪小,但是也会喊毛主席“老毛”,这就足以说明,在周恩来身上还有更深的闪光点。 笔者认为,最起码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性格 毛主席曾经说过,他和周恩来的性格大为不同,毛主席把自己的性格称为“虎气”加一点“猴气”。而周恩来的性格更像是“鸽性”,换言之,毛主席的性格雷霆万钧,说话气势如虹,为何讲大事,做重大决策。而周恩来的性格温文尔雅,为人和善,适合做细节工作。 这或许和他们本身的原生家庭有关。据《周恩来》传记载,周恩来出生于江南文化,从小在养父养母身边长大,在书香氛围中,周恩来养成了温柔的性格,这从他的谈吐和着装就可以看出来。 周恩来性格温和,不好发脾气,喜欢穿干净的西装,即便和女孩子表白也是选择用寄书信的方式。这和毛主席就形成了巨大的差距,毛主席成长在湘乡文化,家里世代是农民,从小就养成了放荡不羁,敢于反抗的精神。 所以从性格上来说,周恩来大概率不会叫出“老毛”这样略显粗鲁的称呼,即便对陈毅以及其他关系极好的战友,周恩来也从来没有叫过绰号。比如叫毛主席,一直是“主席”“泽东同志”等称呼,这也足以说明,在性格上,周恩来朴实无华,为人正直。即便是在称呼上,周恩来也是规规矩矩,平易近人,这跟周恩来的性格是完全相符的。 第二,尊重 有人说,周恩来和朱德一样称呼毛主席一声“老毛”,是完全不过分的,因为在30年代,尤其是遵义会议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周恩来在党内的职位是远高于毛的。从1927年上井冈山开始,共产国际就对毛泽东表示不满,但毛主席顶住巨大压力,一直相忍为党,积极为红军打仗提出自己的意见。30年代初,周恩来一直在上海的党中央工作,1931年来到苏区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算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在遵义会议前,特别是博古上台后,博古还有时候回称呼“老毛”,(比如影视剧《长征》中的镜头),因为他是毛的上级。但此时的周恩来虽然也是三人团成员,但从来没有这样称呼过毛,这也说明,周恩来打心底是非常尊重毛主席的,因为他发现毛主席是个打仗的天才。 其实在来苏区前,周恩来就听说毛泽东打仗很厉害,有自己的想法,来到苏区后,周恩来更加认为,毛泽东是个打仗的天才。比如打赣州时,毛主席不同意,但上级非要攻打中心城市,结果红军久攻不克,损兵折将。于是周恩来火速去找毛主席,最后才解围。从此,周恩来更加认为,毛主席是个军事奇才。 但问题是,当时很多人反对毛,如果周恩来一个人支持毛泽东,肯定是无济于事,从这时开始,周恩来就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直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之所以召开,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特别是湘江一战,红军锐减一大半人,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在遵义会议上力排众议,大力支持让“打仗很有办法”的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所以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进入军事决策层,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 第三,信任 其实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在党内无论是职位还是威望,都是极高的,当时博古和李德遭到大家一致排斥,此时如果周恩来一个人独揽大权,其他人其实也是没有意见的,但他还是“让贤”毛主席,从这一点说,周恩来的人格是绝对够硬的,他相信毛主席是个军事奇才,所以才把一把手的位置推给毛主席。 当然退一步讲,但凡周恩来的人品里有一点点自私,或许就不会有“让贤”这样的美谈了。这也说明,周恩来对毛主席的各项才能是非常信任的,至少在军事上来说,周恩来觉得毛主席打仗是个好手。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由于当时我国在外交上没有专门的人才,此时几十年周恩来一直兼任外交部长,几十年如一日。从能力上来说,谈判,调解,组织,分工,演讲,动员等等,周恩来其实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有人说新中国是“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其实这两位伟人对新中国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只不过由于性格等种种原因,他们只是分工不同。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们二人不仅是惺惺相惜的战友,更是心照不宣的知己。 那么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周恩来是不可能喊毛主席“老毛”的,而毛主席因为深深了解周恩来的性格和人品等,出于尊重和惺惺相惜,也从来不会喊“老周”这样的称呼,反而喊彭德怀等人就是“老彭”等,这就更加说明,他们二人之间巧妙的一种亲密关系,是中共史上一个谜题。
很多人好奇,周恩来作为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为何从来没有喊过毛主席“老毛”?今天读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4-21 22:20:53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