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开了眼界,难民原来是不需要工作的。一名疑似从德国来的乌克兰难民,在北京住了两

熹然说历史 2025-04-21 22:25:03

真是开了眼界,难民原来是不需要工作的。一名疑似从德国来的乌克兰难民,在北京住了两天后,决定离开返回德国。不是她不喜欢中国,相反,她很喜欢中国的美食,人文,但促使她离开的原因,是她不知道在中国,难民还需要工作。 一场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的视频,揭开了一个关于难民观念的有趣故事。2023年,一位来自乌克兰的女性难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离开中国的原因,这个理由却让中国网友们感到愕然。 视频中,这位乌克兰女性开始时对中国赞不绝口。她说虽然她和同伴在中国只待了短短两天,却已经爱上了这里的美食,认为比德国的食物美味得多。她还称赞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商品,表达了对离开的不舍。但紧接着,她话锋一转,道出了离开的真正原因:在中国,作为难民她需要工作。 "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工作了,早已不习惯干活。"她坦率地说,"我们现在也不打算工作,所以决定离开中国,去寻找一个能给我们提供全方位帮助的国家。" 这段视频很快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许多网友感到不可思议,纷纷表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有网友直言:"这种寄生虫送回去吧。"还有人评论:"都已经成为难民四处避难了,还敢要求这么多,真是分不清谁是大小王了。" 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需要回顾乌克兰难民潮的背景。根据联合国难民署2023年的统计数据,俄乌冲突导致超过800万乌克兰人成为国际难民。这些难民分散到世界各地,面临着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文化环境。 在中国文化中,劳动创造价值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在一些欧洲国家,难民政策则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福利支持。这位女性难民之前可能生活在德国,那里对难民有一定的补助政策。据报道,从2024年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提供每名难民7500欧元的安置费用。 文化理解的差异,加上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这位乌克兰女性对在中国生活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她的视频无意中揭示了不同国家对难民责任与权利的不同理解,以及全球难民政策面临的复杂挑战。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那位表示"不想工作"的乌克兰女难民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让我们把时间倒回2022年3月2日,当时已有5300名乌克兰难民入境德国,这只是大规模难民潮的开始。据统计,俄乌冲突已导致超过1400万人背井离乡,其中包括国内流离失所者和前往他国登记的难民。 德国一直是接收乌克兰难民较多的国家之一。2024年起,德国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提供每名难民7500欧元的安置费用。最初,德国以现金形式发放难民补助,但为防止部分难民将钱寄回国内,后来改为发放购物卡。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待满18个月的难民还能获得更多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难民数量增加,德国也开始收紧政策。这种变化反映了接收国家面临的实际压力——大规模难民安置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部分乌克兰难民在德国的表现也引发了争议。2023年,另一位乌克兰女难民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德国男性约会时不愿为她花钱,引起热议。她不满对方买冰淇淋时只买了自己的那份,甚至"连杯咖啡都不愿意请"。 更早在2022年5月,已有超过70万乌克兰难民到达德国,但一些难民却对德国环境表示失望。他们抱怨街道上垃圾多、社会福利不足、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有人不满在德国"自由受限",例如购物金额有限制,不能随意使用银行卡。甚至有人批评德国的美甲店服务质量差,工具落后且不消毒。还有难民抱怨商店提前关门或周末不营业的习惯。 这些抱怨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一位网友评论:"这真是逃难和享福傻傻分不清。"另一位网友说:"这不就是典型的别人救他命,他嫌别人的姿势不够帅,别人帮他,他嫌别人帮的不够好吗?"也有人认为这些难民"以为自己是去度假的,结果却忘了自己是去逃难的。" 也有更为理性的分析。一些网友指出:"这些顺利过去的可能是原来的日子过得还比较好的,所以消费下降之后他们会有这样的感慨,真正的普通群众估计还在乌克兰没门路出去呢。"

0 阅读:149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