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他独自在猫耳洞坚守一年,回来后上级认不出:你是谁? 1985年,中越边境的仗虽然没完全停,但也没那么大动静了,就在这时候侦察队突然领回来一个人,走路都晃晃悠悠的,身上穿的军装脏得不成样。 这个人就是杨启良,之前跟部队走散了,在猫耳洞里头硬是撑了一年,后来杨启良自己回忆这段,也觉得有点想笑又想哭。 整整一年他跟现代社会完全断了联系,别说洗澡了,连换身干净衣服都成了奢望,身上那件薄军装,早就被汗水、泥巴、血水泡透了。 他住的猫耳洞,地方又小又潮,白天热得要命,晚上又阴冷阴冷的,蚊子、虫子、蛇、蚂蚁,什么都有,一天到晚咬得他没个消停。 山里的湿气也重,他身上都长了疮,痒得钻心,挠也没法挠,饿肚子更是常事,有时候好几天都找不到吃的。 要说他能撑下来,估计就是心里头那股劲儿,想着阵地不能丢,还想着能再见到战友。 好不容易找到部队,被侦察连带了回来,杨启良一身脏兮兮地站在大家伙儿面前,他真是瘦得变了样,原来挺结实的小伙子,现在看着单薄得厉害。 脸都凹进去了,颧骨特别高,眼睛也陷得很深,胡子拉碴的,头发也乱糟糟的,跟鸟窝似的,上面还带着树叶草根。 身上的味儿就更别提了,各种怪味混一块儿,汗臭味、泥土味、伤口烂掉的味道,还有猫耳洞里那种发霉的味道,闻着就让人皱眉头。 突然冒出来这么个“野人”,战友们都傻眼了,瞪着眼看他,脸上全是吃惊和疑惑,谁也没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之前那个精神抖擞的班长杨启良。 大家伙儿愣了几秒,还是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出来,盯着杨启良看了又看,才小心地问了一句:“你是谁?” 杨启良掏出自己的配枪给对方看,又磕磕绊绊说清楚了自己的情况,大家这才惊讶地发现,这个野人竟然是早些时候在战场上失踪的班长。 战士们又哭又笑,有人顾不得脏,扑上来抱紧了他,时隔一年,本来以为已经牺牲的队长居然奇迹般地生还了,而要说他为何留在猫耳洞,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时间倒回到1984年3月8日,那一天班长杨启良接到一个重要的命令:带领12名战士,组成敢死队,夺取并坚守166高地以及北侧的无名高地。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老山地区的166高地是个战略要地,易守难攻,越军在那里布下了重兵,杨启良他们要做的,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凌晨时分敢死队悄悄潜入丛林,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硬是把阵地给夺了下来,可越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组织反扑。 从3月9日开始,连续七次疯狂进攻,想要夺回阵地,可杨启良和战友们死死守住阵地,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最激烈的时候,越军把攻击重点放在了166高地西侧的无名高地上,那里只有杨启良和另外五名战友。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六个人顶着巨大的压力,硬是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可我方也损失惨重,六个人,牺牲了三个,还有两个负伤失去了战斗力。 阵地上只剩下杨启良一个人还在战斗,但杨启良没有退缩,他知道阵地就是战士的生命,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面对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猛攻,杨启良端着冲锋枪,对着敌人猛烈扫射,手榴弹更是一捆一捆地往外扔。 越军也被打蒙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阵地上,竟然有这么猛烈的火力,其实火力猛烈是因为杨启良太拼命了。 战斗中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腿,血流如注,但他根本顾不上包扎,依然咬牙坚持战斗。 最终凭借着有利地形和超人的意志,杨启良孤身一人作战四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击毙敌人18名,硬生生守住了阵地。 筋疲力尽的他用最后的力气,躲进了隐蔽的猫耳洞里,也因此错过了和大部队会合的时机,联系不到上级,又不敢擅自离开,索性驻守下来。 1989年中越边境战事逐渐平息,杨启良也像无数战友一样,带着一身伤病,回到了家乡浙江台州,战争年代的硝烟散去,生活回归了平静。 1994年杨启良到了转业的年纪,他没有选择去机关单位,而是主动要求到乡镇基层工作。 杨启良做起维权工作来,也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拼命,他每天不停地接听电话,接待投诉,调查取证调解纠纷。 同事们都说杨启良一年干的活,顶得上别人五年十年,他认真负责,细致耐心,总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讨回公道。 2013年“星空瑜伽”跑路事件,涉及30多名消费者,金额达6万多元,杨启良就一个个联系消费者,了解情况,然后多次找商家协商。 他最终帮助消费者挽回了损失,还有“塑年堂”产品投诉、健身房关门事件等等,都是他一件件啃下来的硬骨头。 杨启良平时为人低调,很多同事和他共事这么久,直到后来有记者找来,要采访他,才知道他原来是战斗英雄,真是深藏不露。 当年流传下来他那张“满眼杀气”的照片,更是在网上引起了无数人的敬意。那眼神充满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毅力,让人看了肃然起敬。
中越战争,他独自在猫耳洞坚守一年,回来后上级认不出:你是谁? 1985年,中越边
陌上伊人笑
2025-04-21 22:41: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