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爱丽舍宫会面,随即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马克龙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额外的2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包括装甲车,弹药,无人机等。 这并不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向乌克兰提供支援。据报道,从俄乌冲突至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共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000亿美元的援助。刚刚上台的特朗普政府更是宣称,拜登政府向乌克兰提供超过3500亿美元的援助。 不管特朗普所说的是不是真的,但乌克兰接受西方国家大量的援助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显然,乌克兰已经成为北约国家对俄罗斯发起战争的“代理人”! 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距离结束依旧遥遥无期,俄乌冲突为什么会形成如今的局面?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特种部队空降兵搭乘数架直升机闪击安东诺夫机场,就是这场冲突实质的开端。当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随机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俄乌冲突的爆发,实则是冷战遗留矛盾与北约东扩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乌克兰便开始整顿军备,寻求北约国家训练军队,购买武器装备。这也是俄罗斯闪击安东诺夫机场失败的原因之一。 战局发展至今,曾经“团结一心”西方国家似乎也爆发出分歧。 欧洲国家陷入能源依赖与安全焦虑两大困境,对俄的经济制裁反噬自身,又成为美国利益的牺牲对象。美国不甘于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变小,又忌惮于东方大国的崛起。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政治政策发生显著变化,一边与俄罗斯接触,想要快速脱离“援乌泥潭”,赶紧从乌克兰捞取好处抽身,又一边指责中国,妄图将中国拖进阵营对抗。 2025年2月联大会议上,在表决有关乌克兰草案的修正案上,甚至出现美国,俄罗斯,朝鲜,以色列共同投下反对票,中国,英国,法国一起投下赞成票的情况。 中国外交一贯奉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化,推动和平进程。就是在2023年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期间,通过了第一份有关俄乌停火的相关决议。 但是某些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妄图将中国拉入阵营对立,西方国家一边宣传中国经济崩溃的局面,一边说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支持,这不免让人发笑。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立场,始终秉持“四个必须”原则:必须尊重各国主权、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必须停火止战、必须启动和谈。中国既不选边站队,也不隔岸观火,而是以建设性姿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方案“对解决危机至关重要”,俄罗斯与乌克兰均表示愿与中国沟通。这种“不冲突、不对抗”的智慧,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而这种立场的根源,正是毛主席外交思想的传承。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危机四伏,再到美苏冷战期间的动荡局势。面对的是美苏意识形态的对抗,全球每个国家都是美苏各自阵营拉拢的对象。即使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在承认加入某一阵营之后,也会得到大量的援助! 正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毛主席长远的战略眼光依旧选择的是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另起炉灶”打破旧有外交体系,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维护国家主权,再到“一边倒”争取战略盟友。 尽管与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但毛主席不同意加入《华沙条约》,参与阵营对抗,始终奉行着不结盟的主张。只有这样的外交主张,才使得中国在复杂局势中赢得战略主动! 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再到如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广阔的外交视野,是对世界局势的深刻洞察。 即使时至今日,面对西方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的中美博弈中,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善于把握时机,通过长期斗争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国反对北约东扩,倡导构建均衡的欧洲安全防务,维护地区稳定和平,这样的抉择,既不是维护乌克兰,也不是支持俄罗斯,而是奉行着避免阵营对抗这一思想; 在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中国政府优先撤离中国公民,保障所有在乌侨民的安全,并且对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 即使两国爆发冲突,中国与乌克兰,俄罗斯两国的双边贸易并未结束,坚持经济合作与贸易自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为自身争取发展空间! 今朝,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俄乌冲突给了我们很多深刻其实,验证了很多决策的重要性,无论是战场作战还是地缘外交。但唯一明确的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历史走到如今,方知毛主席战略眼光之长远。俄乌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其对全球秩序的冲击已深刻改变了世界。 正如毛主席所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份贡献,正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对未来道路的坚定选择。
天呐,是假酒喝多了吧?美财长:要逼中方签不平等协议!4月20日,美财长贝森特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