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曾决定去台湾,后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只评了一句话,改变了周作人后半生命运。 周作人的父亲在早年去世,但身为家中的次子,周作人并未承担起太多家庭责任。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专注于文学与学术的追求。 他在日本学习期间并未参与反清活动。 进入文学圈后,他依旧保持了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心态,对国家的局势漠不关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京城沦陷,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纷纷南迁。 然而,周作人却选择留下。 他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鲁迅的遗孀朱安,以及妻妹等一众亲人。 尽管身处动荡不安的环境,他依旧坚持每天翻译经典,保持着与知识界的联系。 他曾给朋友写信,表达自己虽然处境困难,但依然在为北大的校产、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尽力。 然而,1938年,周作人出席了由日本人组织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 人们无法理解这位曾是思想启蒙者、文化斗士的人,竟然会与敌人站在同一阵线。 周作人事后辩解,声称自己没有背离民族立场。 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文化界驱逐周作人》一文,茅盾等十八位作家联名发表信件,要求周作人悔过。 即便如此,大部分作家仍认为他可能会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 很快,周作人不仅接受了日本方面的邀请,成为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还参与了“东亚文化协议会”,并且在汪精卫政府的安排下担任了教育总署督办的职务。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作人的堕落与一场刺杀事件密切相关。 1939年,周作人在家中遭遇一名持枪刺客的袭击。 虽然他仅受轻伤,但此后,他更加坚定地站到了日本人一边,接受了各种伪职的任命,并且多次出访日本,甚至捐款给日军伤病员。 他从一个曾经的文学家,变成了与敌人合作的汉奸。 作为汪精卫政府的重要成员,他获得了丰厚的薪资待遇。 他扩建了原本鲁迅为其购置的大房子,雇佣了大量仆人和保镖。 然而,他对母亲的态度却极为冷漠。 尽管他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了照顾母亲才留在北京,但他在实际生活中却将母亲的生活费用削减得近乎苛刻,母亲多次忍饥挨饿,甚至被周作人的妻子赶出了家门。 在抗战胜利后,周作人依旧坚持为自己辩解,声称自己是在“文化救国”。 1945年,周作人因涉嫌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而被捕,遭到国民政府的审判,最终以“汉奸”罪被判处死刑。 这一消息在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部分人认为,周作人的行为背叛了国家,理应受到严惩; 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周作人的学术贡献不应被忽视。 几位文化界人士,包括胡适、蒋梦麟、以及他的学生尤炳圻等人,纷纷向政府求情。 最终,政府将他的死刑判决改为14年有期徒刑,后因周作人在狱中保护北大财产等行为,刑期再次减为10年。 在南京的监狱中,周作人曾收到过一封由谭天词送来的血书,信中表达了谭天词对周作人作品的敬仰,并承诺誓死抗日。 虽然他感动于信中的情感,但始终没有低头认罪。 反而,他在复判申请书中暗示自己在八年抗战期间无愧于心。 1949年,李宗仁政府释放了部分政治犯,周作人也在其中,重新获得自由。 起初,周作人有意迁往台湾,并通过学生洪炎秋安排了住所,但随着局势的迅速变化,他改变了主意,最终选择留在大陆。 不久后,周作人写信给毛主席,信中详细辩解自己的行为。 毛主席建议,周作人可以继续为新中国服务,尤其是在翻译方面。 此后,周作人被聘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外译者,参与翻译古希腊文学作品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继续从事学术工作,翻译了多部西方古典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负责人胡乔木希望他做一篇自我检讨,发表在报纸上。 然而,周作人始终未能完成这一自我反省,直到去世,他依然为自己辩解。 晚年,他借助兄长的名气,得到了不少的支持与帮助。 他将自己的早年日记交给鲁迅博物馆,并换取了相当丰厚的报酬。 参考文献:[1]张先飞.“求胜意志”的救赎:五四落潮期周作人“人学”思想转换的一种思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70(1):28-37
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曾决定去台湾,后写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23 16:4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