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氟化氢这些“芯片粮食”。这波操作确实够阴,但要说能卡住中国半导体的脖子,那还真有点高估日本的本事了。 面对老美步步紧逼,日本也想来“卡脖子”?这事还得从2024年说起,中国芯片出口额首次超过1.2万亿,眼看半导体产业就要起飞,日本突然宣布断供光刻胶、氟化氢这些关键材料。这招够狠,想给中国芯片制造釜底抽薪。 要说日本还真有点东西,就说光刻胶吧,全球75.9%的市场被日本企业攥在手里,像信越化学、JSR这些公司,连美国企业都得找他们拿货。氟化氢更夸张,日本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纯度能做到小数点后12个九,其他国家的工厂连小数点后6个九都费劲。 这种技术垄断,让日本自以为然的觉得,自己捏住了中国半导体的“七寸”。毕竟2021年那会儿,他们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当时,信越化学突然断供光刻胶,中芯国际、上海华虹这些大厂的良品率直接掉了好几个百分点,产能也跟着缩水。 氟化氢断供更麻烦,芯片制造过程中10%的步骤都得用到它,从晶圆清洗到蚀刻,缺了这玩意儿生产线就得停摆。 不过,中国不是吃素的!自那以后,国家大基金三期直接砸了500多亿进去,专门支持光刻胶、氟化氢这些“卡脖子”材料的研发。武汉一家公司不到两年就攻克了光刻胶原料的技术瓶颈,还开发出能替代日本产品的配方,现在已经给两家晶圆厂供货了。 有人问中国的底气何在?说白了,这事儿靠的还是中国独有的三板斧:第一板斧是自主研发,第二板斧是找替代来源,第三板斧是政策兜底。 先说自主研发,南大光电的高纯砷烷、磷烷已经做到全球领先,华特气体的六氟乙烷也实现了进口替代,连5nm制程都能用咱们自己的材料了。氟化氢这块,中国虽然起步晚,但萤石储量占全球13%,产量却占65%,原材料管够。江苏一家企业联合中科院开发的电子级氟化氢,纯度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三星、台积电都开始下单了。 再看替代来源,日本断供后,中国企业立马把目光投向韩国和美国。韩国在2019年被日本制裁过,自己憋着一股劲儿搞出了高纯度氟化氢,现在反过来卖给中国,价格比日本货还便宜30%。美国企业虽然受政府限制,但私下里通过中间商对华出口的光刻胶和氟化氢,2024年同比增长了40%。这就好比日本关了一扇门,中国直接开了十扇窗。 政策兜底更厉害,国家把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写进了“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关键材料自给率超过70%。地方政府也跟着加码,重庆引进日本企业建合资工厂,专门生产光掩膜基板;合肥给半导体材料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设备采购补贴,光2024年就投了20多亿。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打法,让日本的断供政策慢慢变成了纸老虎。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本越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反而越团结。以前大家各自为战,现在华为、中芯国际这些巨头主动开放技术专利,和材料企业联合研发。2024年,北京大学研发出的二维环栅晶体管,速度和能效直接超过了硅基物理极限,连台积电的工程师都跑来取经。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让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韧性越来越强。 当然,咱们也不能轻敌。光刻胶和氟化氢的高端产品,比如EUV光刻胶,中国目前还得进口。但别忘了,中国半导体自给率已经从2013年的个位数涨到了2023年的23%,预计2027年能到27%。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五年,日本在这些材料上的优势可能就荡然无存了。 日本这招“卡脖子”看似狠毒,实则暴露了自己的焦虑。他们心里清楚,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追赶速度太快了。 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366亿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北方华创的刻蚀机、中微公司的光刻机都开始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这种趋势下,日本就算断供材料,也挡不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来源:天眼新闻)
美日贸易谈判破裂美国日本贸易谈判破裂,日本拒绝美国无理要
【140评论】【1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