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提前离开太谷学堂返回美国,这个事件在孔祥熙1916年写给太谷学堂校长金先生的信中得到了证实。这封信透露了孔祥熙对斯道突然离职感到非常不满,因为它打乱了太谷学堂原定的教学计划,让孔祥熙和其他中方员工感到很被动。斯道的离开直接导致了此后几年里,除了孔祥熙以校友代表身份继续在太谷工作外,竟然再无其他美方教师参与太谷的教学。这样的局面,也迫使孔祥熙不得不携妻子宋霭龄以及当地教会的美国朋友轮流代课,勉强维持太谷学堂的运转。 孔祥熙在信中提到的那些美国朋友,其中就包括康保罗先生。从铭贤欧柏林托事部执行秘书威廉·伯恩在1910年5月18日写给康保罗的一封信中可以了解到,托事部通过决议,将孔祥熙的年薪从1908年的600美元增加到了1000美元。虽然给予孔祥熙与美方教师同等薪酬的决定在美方内部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伯恩和托事部的高层都非常支持孔祥熙。他们认为,孔祥熙接受了美国教育,对太谷学堂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美方教员。作为一名中国籍的美方派驻人员,孔祥熙在太谷学堂建校之初的薪酬待遇确实不如美方人员,但是这一差距在两年后总算得到了纠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通过这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在太谷学堂创办初期,中美双方在人事、薪酬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美方教师的离职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中方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来填补人手的空缺。而孔祥熙与美方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状况,也反映出美方对本国教师和中国籍教师在待遇上存在差别对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孔祥熙不懈的努力和美方决策层态度的转变,这种不平等现象最终还是得到了改善。这一过程折射出太谷学堂从创办之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逐渐走上正轨,是一个曲折而又不易的过程。它需要中美双方秉持理解、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差异中寻求共识,携手为学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孔祥熙作为最早回国效力的留美学生之一,在推动中西教育交流、架设中美民间友谊桥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太谷学堂作为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在中国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的创办和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中美两国人民在跨文化交往中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跨文化的使者,孔祥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无国界、友谊无国界的崇高理念。他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激励着后人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斯道提前离开太谷学堂返回美国,这个事件在孔祥熙1916年写给太谷学堂校长金先生的
星瑞看历史
2025-04-22 22:3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