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副总统万斯带着印度裔的妻子来到新德里,带着特朗普的“重托”。 美国这趟来势汹汹,目标明确:说服印度签下更紧密的贸易协定,把印度扶上“全球供应链新贵”的位置,挤掉中国的角色。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印度人口多、市场大,要是能把“中国制造”的光环挪到印度头上,中美贸易战就能多一枚重磅棋子,更别提印度跟中国还有边境旧账,美国觉得这感情牌也好使。
可莫迪没那么好糊弄,就在万斯飞机起飞前,印度商务部突然扔出一份报告,2024年中印贸易额1278亿美元,中国对印出口1135亿,印度对华出口才143亿,逆差整整8倍。 这数据挑的时机太巧了,摆明是冲着万斯来的。 莫迪这招,像是在谈判桌上先亮底牌:你美国想拉我下水,先看看我跟中国的经济账本,分量有多重。 莫迪政府官方在社交媒体公布了去年印度和中国之间贸易数据 这份数据不只是数字游戏,莫迪想告诉万斯,印度跟中国的生意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8倍逆差,意味着印度市场对中国货的胃口有多大,也意味着印度有本事拿这个当筹码,跟美国讨价还价。 你想要我配合加关税、卡中国货?行,先开个价,看看美国能给多少甜头,而且至少要超过中国能带来的利益。 莫迪这手牌,玩得既硬气又狡猾,但要弄明白莫迪的底气,得先看看中印贸易这本账。
1278亿美元的贸易额,搁在全球也不算小,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工原料是印度市场的“香饽饽”。 手机、电脑、通信设备这些,占了中国对印出口的近一半,印度的纺织业、医药业,也得靠中国的化工原料撑着。 而中国主要从印度进口铁矿石、铜矿、钛矿这些原材料,便宜又量大,占了印度对华出口的两成。
这账本里,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显而易见,电子产品、化工原料这些,印度自己造不出来,或者造得又贵又慢。 中国的工业体系全、成本低,印度制造离了中国货,日子就不好过了。
再看看美印贸易,2023年数据是1183亿美元,跟中印的1184亿几乎打平。 这说明印度在经济上没法偏心,选边站队对印度来说就是伤筋动骨。 万斯这次来,嘴上说的是“美印共赢”,但真要印度跟中国翻脸,印度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市场先得乱套。 莫迪心里门清,甩出贸易数据,就是要让万斯知道,印度不是美国想拉就拉得动的。
过去几年,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一直玩“战略模糊”,比如乌克兰问题,印度没跟西方一起制裁俄罗斯,反而趁机低价买了堆能源。 这次万斯来,莫迪还是老套路:表面配合,暗地里算计。
他拿8倍逆差当筹码,意思很明白:如果美国想让印度帮着对付中国,那就得拿出真金白银。 至少要把美国对印度商品的26%关税先取消了,可能还要留美国多投点钱到印度的基建、制造业;要不就卖点F-35战机,给印度点军事甜头。 莫迪知道,特朗普最烦“吃亏”,那他就得让美国觉得,跟印度合作是“赚了”。
但莫迪也清楚,彻底倒向美国是条死路,印度跟中国不只是生意伙伴,还有金砖国家、上合组织这些大舞台要一起混,最近中印边境的事也缓和了不少,中国的雅下水电工程还在帮印度防洪救灾。 真要跟中国撕破脸,印度不仅经济上吃不消,地缘政治上也没回旋余地,更别提中国要是一反制,卡住电子零部件的出口,印度的工厂估计得停摆一半。 所以,莫迪的算盘是短期的甜头要捞,长期的牌不能丢。 他可能会给万斯点口头承诺,比如说说“加强美印供应链合作”之类好听的,哄得美国先把关税降了、投资加了,但真要让他跟中国对着干,他八成得拖着,先看看风往哪儿吹。
莫迪的精明,藏不住印度经济的软肋,印度GDP的六成靠服务业,制造业却一直没起色。 印度这几年一直喊着“自力更生”,想搞自己的工业体系,可到头来,工厂还是得靠中国的零件、设备。光伏、电子、机械,哪样离得开中国供应链? 印度想当“世界工厂”,但没个十年八年的积累,根本追不上。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体制拖后腿,官僚效率低、资本流动慢,莫迪推改革推得满头汗,可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反观中国,工业门类齐全,技术迭代快,供应链稳得像铁板一块。 印度要真跟中国对着干,等于拿自己的短板往人家的长板上撞。
长远看,印度要真想挤进经济强国俱乐部,就得把制造业搞起来,可这事又绕不开中国。 在制造业前期,中国的设备、原料、技术,是印度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莫迪要是聪明,就该趁着中美博弈,多跟中国合作,把自家的产业链补齐,而不是光想着两边捞好处。
这场博弈里,印度看似握着筹码,其实也暴露了底牌。 莫迪的“战略模糊”,能让印度在夹缝里多蹦跶一阵子,但要真站上大舞台,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万斯来这一趟,估计也就是听几句好话,带点空头支票回去,莫迪八成还是老样子,左右摇摆,等着下一次出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