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了中美合作集中

平南 2025-04-23 12:54:27

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了中美合作集中营,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公馆”。他穿着破旧的短裤和凉鞋,头上顶着的大大的飞行帽,让他的脑袋看起来更大了。他用手扶着炮弹,开心的看着镜头,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照相这样开心的事情了吧?

1946年,重庆白公馆监狱,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站在镜头前,手扶着锈迹斑斑的炮弹壳,破旧的短裤和凉鞋裹着他单薄的身子,头上那顶大得滑稽的飞行帽遮不住他因营养不良而突出的脑袋。他就是宋振中,人称“小萝卜头”。 宋振中,1941年3月15日出生在陕西西安,家里不算普通。爸妈宋绮云和徐林侠都是共产主义战士。宋绮云当年是《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文章写得犀利,专揭国民党老底,徐林侠则是他的得力助手,俩人一起干地下工作。结果,1941年11月,宋振中才八个月,国民党军统特务就找上门了。一家三口被抓,先关在西安胡宗南的地盘,后来转到重庆白公馆。那地方以前是个军阀的别墅,改成了中美合作所的监狱,专关政治犯。宋振中从此开始了铁窗生活。 白公馆的日子不好过。1943年3月,宋振中两岁多,又被押到贵州息烽县的阳朗坝监狱。那儿条件更差,偏远不说,牢房还阴冷潮湿。1946年7月,监狱撤销,他和爸妈又被送回白公馆。这时候他五岁,身子瘦得像根柴,脑袋却显得特别大,狱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小萝卜头”。他小小年纪,却没闲着。因为年纪小,看守不太防着他,他就帮着在牢房间传消息,分发秘密报纸《挺进报》。那报纸是用香烟盒纸抄的,上面写着解放军打胜仗的消息,他藏在鞋底,走路都小心翼翼。 那张珍贵的照片

1946年,宋振中五岁,有人用相机拍下了他唯一的照片。那天他在白公馆的院子里,穿着破得不能再破的短裤,凉鞋也磨得底都快没了。头上顶着个大飞行帽,估计是哪位狱友给他的,看着挺滑稽。他手扶着一枚捡来的炮弹壳,锈得不行,但对他来说可能是件稀罕玩意儿。他站在那儿,咧嘴冲镜头笑了一下。那一刻,他可能压根儿不知道相机是啥,但这笑容却成了他灰暗童年里的一抹亮色。这张照片后来成了他留给世界的唯一模样。 宋振中的爸妈不甘心儿子在监狱里啥都不学,就求狱友帮忙教他。狱友里不乏有文化的人,像罗世文、黄显声,他们用树枝在地上划字,用烧焦的棉絮当墨,教他认字、算数。宋振中挺争气,小手攥着树枝,歪歪扭扭地写,纸都没几张,全靠狱友省下的草纸。监狱里啥也没有,他就靠这点办法学东西。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那种地方还能这么认真,可见他有多坚强。 1949年9月6日,眼看解放就要来了,国民党特务却下了狠手。那天晚上,宋振中和爸妈被带到重庆戴公祠附近的小屋,特务动手杀了他们。宋振中死时才九岁,离新中国成立就差24天。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被挖出来,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这辈子没享过福,从八个月到九岁,全在监狱里熬过来的。他的死,让人觉得既悲愤又惋惜。

宋振中的故事听着挺沉重,但也挺震撼。一个小孩,出生就没了自由,童年全在牢里过,可他没抱怨,还帮着大人干革命的事儿,学文化、学算数。他那张照片上的笑,不是因为日子好,而是因为他还有希望。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坚持,懂得跟着爸妈的信念走,搁谁身上都得佩服。他牺牲了,可他的故事没白费,今天的和平是他这样的“小萝卜头”和无数先烈换来的。 宋振中的父母也不是一般人。宋绮云当年在西北跟杨虎城干过事儿,报纸上批判国民党那叫一个狠,徐林侠则一直在背后支持。他们被抓后,国民党也没放过这小孩,可能觉得一家子都得灭口。白公馆和阳朗坝这两地方,条件差到没法说,宋振中能活到九岁,其实已经是个奇迹。他在监狱里跑来跑去传消息,分报纸,连看守都没想到这小不点儿能干这么多。1946年那张照片,可能是他人生里难得的轻松一刻,谁知道三年后就没了命。 宋振中的故事离咱们不远,才几十年前的事儿。他九岁就没了,咱现在九岁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啥都不用愁。他那时候却在监狱里帮大人送信,学着写字,连个像样的本子都没有。今天咱能舒舒服服活着,得多亏那些像“小萝卜头”一样的先烈。他们没享过福,可硬是用命换来了咱的好日子。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