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傅作义几次请求毛主席释放陈长捷,也几次去功德林探望他,然而陈长捷每次见了傅作义都是怒目而视,“我上了大当,你做了起义将军,我倒做了战犯。” 1956年,傅作义已经是新中国的水利部部长,却三番五次跑到毛主席那儿请求释放一个战犯——陈长捷。陈长捷呢,每次见到傅作义都跟见了仇人似的,眼睛瞪得老大,心里憋着一股火:我上了大当,你做了起义将军,我倒成了战犯。 要聊这个故事,得先从傅作义和陈长捷的过去说起。傅作义是山西人,北洋军阀出身,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华北“剿总”司令,掌管北平一带军务。陈长捷呢,是东北军出身,天津警备司令,算是傅作义的下属。两人的交集,得追溯到1949年的北平和谈。那时候,国共内战打得火热,傅作义手里握着几十万军队,北平的命运全看他怎么选。陈长捷在天津,带着几万守军,死守着国民党交给的任务。 1949年初,傅作义跟共产党谈和,决定和平起义,保住北平不被战火毁掉。这事儿听着挺伟大,可对陈长捷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天津离北平不远,傅作义这边一投降,天津那边就成了孤城。陈长捷本来指望傅作义能撑住大局,结果没等到援兵,天津被解放军攻下,他自己也被俘,成了战犯。后来,他被送到北京功德林监狱改造。这一下,他觉得自己被傅作义坑惨了,心里那股怨气怎么都咽不下去。 傅作义呢,起义后成了新中国的高官,1955年还当上了水利部部长。他这人吧,挺念旧情的。陈长捷毕竟是老部下,当年在天津也算听他指挥。傅作义心里可能觉得,陈长捷落到这地步,跟自己当年的决定有点关系。所以到了1956年,他开始托关系、写信,几次三番请求毛主席放了陈长捷。他还亲自跑到功德林去看望,想缓和一下关系。 可陈长捷不领情。每次傅作义来,他都没好脸色。想想也挺能理解的:自己蹲监狱,傅作义却风光无限,这换谁心里都不平衡。陈长捷觉得自己当年死守天津,是忠于职守,结果却被“老大哥”卖了。他那句“我上了大当,你做了起义将军,我倒做了战犯”,听着简单,其实满是怨恨。他认定傅作义在和谈时没跟他通气,害他稀里糊涂成了牺牲品。 这事儿放到历史上看,也不算小插曲。北平和谈是国共内战的关键转折,傅作义的决定直接影响了几十万人的命运。陈长捷不过是这场大戏里的一个小角色,可他的遭遇却挺典型。国民党那边不少将领都觉得傅作义“叛变”得太突然,坑了很多人。陈长捷的愤怒,其实也代表了那批被抛弃的人的心声。 不过,傅作义也不是没原则的人。他跑去求情,不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1950年代,新中国搞战犯改造,政策是“宽大处理”。傅作义可能觉得,陈长捷在天津没干啥特别恶劣的事,关了几年也差不多了,放出来还能干点实事。他几次探望,可能也有点愧疚,想修补一下当年的裂痕。可惜,陈长捷不买账,俩人的关系就这么僵着。 后来呢,陈长捷的结局还算可以。1959年,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出来,他被放了。傅作义的请求没白费,陈长捷总算重见天日。不过出来后,他没啥动静,估计也没跟傅作义和解。这俩人,一个继续当高官,一个默默过日子,算是各走各路了。 这事儿放到今天看,还挺有嚼头的。傅作义和陈长捷的恩怨,不光是俩人之间的事儿,还反映了那时候的乱世人情。傅作义想做大事,保全一方,陈长捷却觉得自己被牺牲了。换个角度想,要是傅作义当年不投降,继续打下去,陈长捷未必有好下场,天津、北平的老百姓估计也得遭殃。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