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年,宋朝闹饥荒,范仲淹却说:“米价要再涨一涨!”却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

底层史观吖 2025-04-23 15:25:26

1050年,宋朝闹饥荒,范仲淹却说:“米价要再涨一涨!”却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纷纷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 我们中学时期就学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无数人眼中,范仲淹是一位心系百姓福祉,忧国忧民的好官,可是当年宋朝时期杭州饥荒,范仲淹非但没有降低粮食价格,反而鼓励米商继续抬高米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其实生平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范仲淹刚生下来没多久,范父便抛下他们母子与世长辞,只剩下他们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苦。   后来范母为了能给范仲淹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到当时一个姓朱的官吏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好在范仲淹的继父对小范仲淹甚是喜爱,所以范仲淹从小便跟随继父学文识字,也见识了不少的名人志士,在文人墨客的耳濡目染之下,范仲淹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入仕为官,成为一个能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   而在当时读书人想要入朝为官,只有通过科举选拔一个方法,于是范仲淹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从政之路。   最初之时,范仲淹一直在寺庙中勤学苦读,寺庙生活异常艰苦,再加上当时范仲淹一贫如洗,每天只能靠喝粥来解决温饱。为了方便他更是将粥放凉,分成四块,早晚再配上咸菜果腹,范仲淹就是这样在寺庙里生活了三年。   因为他读书刻苦,学业成绩优异,后来经人举荐,范仲淹得以来到河南应天府书院进行学习。   虽然学习环境改善了,但是他却一直保持着在寺庙时的喝粥习惯。同学都好奇的问他“为什么明明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你却还是一直喝粥?”   对此,范仲淹解释说:“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了美食,怕是以后就不能再吃苦了。”   再后来,宋真宗路过应天府,学院的师生都激动的前去一睹帝王风采,唯有范仲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在自己的书案前专心读书。   有同学问他“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看看热闹?”他却淡定的说:“将来肯定有机会见面的。”果然在不久的将来,范仲淹成功考取功名,得以上殿面圣。   为官之后的范仲淹,真的做到了他当初的承诺,事事以百姓为先。   当年泰州捍海堰年久失修,每当潮水泛滥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村庄被海水冲毁,沿岸村民民不聊生,范仲淹时任泰州西溪盐仓一个管理盐库的小官吏,挽救灾民之事本不应他来管,但是他却冒着被弹劾的风险,越职上书建言,提出重修河堤的想法,后来在范仲淹的强力发声之下,捍海堰终于修成,挽救大批百姓于水火之中,后世为了感恩范仲淹当年的力荐,一直称呼其为“范公堤”。   范仲淹为官期间,虽然仕途之路一直浮浮沉沉,但是他每到一处地方上任,都会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百姓的困难,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到杭州任知州。恰逢杭州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旱灾导致粮食短缺,饥荒严重,杭州百姓流离失所,吃不上饭。眼看着地方政府的赈灾粮已经发放一空,但是丝毫没有扭转灾情。   范仲淹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随即下令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和村庄,还支持百姓举办各种赛事,目的是为了给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不至于百姓因为旱灾变得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范仲淹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当地的米商仓库中还存着大量的米,利欲熏心的米商趁着灾情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将米价抬高到离谱的120文钱一升。   得知此事后的范仲淹竟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抑制米价的上涨,反而顺势推波助澜,支持米商涨价,在政府的支持下,米价一度涨到180文钱一升。一时之间,百姓大骂,官员弹劾,但是范仲淹都不为所动。   宋仁宗迫于官员弹劾的压力找到范仲淹,质问他为何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对此,范仲淹终于解释到:   “大兴土木是为了给百姓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有了工作,百姓便有了钱,这样才有消费,经济才能盘活;另外,杭州本地米商确实有少量库存,如果低价销售也只能短暂性的解决饥荒,长此以往杭州米价低廉的消息传出去后,外地米商对杭州市场定会趋之若鹜,当地饥荒不能根本解决,而提高米价则是为了吸引外地的米商来杭州卖米,等到杭州米供大于求的时候,米商自然而然会降价销售,到时候饥荒难题就会从根本上解决。”   宋仁宗听后大为所动,并且大力支持范仲淹此举政策。范仲淹也不负宋仁宗的支持,在新政实施之后,杭州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因为旱灾导致的饥荒问题得以解决,大兴土木政策使得百姓生活相比灾情之前更加热闹富足。   对此杭州百姓终于了解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纷纷夸赞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0 阅读:1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