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给美国当部长的朱棣文,在50岁回到苏州后称自己是完全的中国人,看到家乡

花开富贵坊 2025-04-23 15:28:12

27年前,给美国当部长的朱棣文,在50岁回到苏州后称自己是完全的中国人,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他也很开心。 上世纪四十年代,苏州太仓城里住着个姓朱的大户人家。 老朱家祖上出过不少读书人,住着雕梁画栋的老宅子,可这家人和别处不同——院子里种的不是花花草草,倒腾的全是稀奇古怪的实验器材。 街坊四常见了都摇头,说这朱家少爷朱棣文成天鼓捣瓶瓶罐罐,怕是读不成书了。 这话传到朱棣文爹妈耳朵里,老两口倒是不着急。 他们自个儿就是喝过洋墨水的人,祖上三代都出过留学生。 老爷子常蹲在书房里翻族谱,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叔公留法、姑妈留美的事迹。看着院里摆弄显微镜的儿子,老爷子抽着旱烟跟老伴嘀咕:“咱家这小子,保不齐要走科研路子。” 果不其然,朱棣文在学校里数理化门门拔尖,可碰上语文课就蔫巴。那时候课本上净是些八股文章,他听着直打瞌睡。 有回先生让背《滕王阁序》,他愣是把“落霞与孤鹜齐飞”记成“试管与烧杯齐飞”,气得先生拿戒尺敲他手心。可转头他就能用破铜烂铁搭出个简易发电机,把教室灯泡全点亮。 二十岁那年,朱棣文揣着家里攒的银元上了渡轮。甲板上咸湿的海风裹着柴油味儿,他攥着麻省理工的录取通知书,心里直打鼓。 那会儿中国刚打完仗,科研条件跟西洋差着十万八千里。老爷子送行时往他包袱里塞了本《朱子家训》,封皮里还夹着张泛黄的全家福。 到了大洋彼岸,朱棣文就像鱼儿进了水。 实验室里那些精密仪器看得他眼发直,成宿成宿泡在里头做数据。 有年冬天特别冷,他在校园里瞧见结冰的树叶,突然灵光乍现——这不就跟原子运动轨迹一个理儿么?后来他整出来的激光冷却原子技术,据说就是打这儿来的灵感。 这技术有多厉害,打个比方就好比用绣花针逮住乱窜的跳蚤。1997年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听说这法子,二话不说就把物理学奖颁给他了。 消息传回太仓,街口剃头的老王头逢人就吹:“当年朱少爷在我这儿剃过头,我就说这小子脑门发亮准有出息!” 美国那边更是把他当宝贝供着。2009年奥巴马亲自请他出山当能源部长,这事儿在华人圈里炸了锅。 要知道那会儿能在美国当上部长的华裔,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朱棣文天天西装革履往白宫跑,手里攥着上百亿的科研经费,风头一时无两。 可谁也没想到,2013年刚卸任,朱棣文就收拾行李说要回老家。机场里记者围着他问东问西,他摸着西装内袋里那张泛黄全家福,只说:“五十多岁的人了,该回去看看了。” 飞机落地上海那天,朱棣文差点没认出来。记忆里的青石板路变成了柏油马路,老宅子周围盖起了玻璃幕墙的写字楼。 倒是太仓老家的乡亲们还守着旧俗,祠堂里祖宗牌位擦得锃亮,案台上供着他得诺贝尔奖的剪报——用米浆糊仔仔细细贴在红木框里。 最让他挂心的是镇上的小学。砖瓦房漏风漏雨,孩子们捧着缺角的课本读书。 他二话不说掏腰包盖了新校舍,还特地从苏州请来老工匠,在楼顶上雕了原子结构图的纹样。开学那天,娃娃们绕着新操场疯跑,他站在桂花树下直抹眼泪:“我爹要是瞧见,准得说这才叫光宗耀祖。” 网上有人说闲话,骂他早不改国籍晚不改,老了回来充爱国。 朱棣文听了一笑置之,倒是他美国媳妇看不下去,操着生硬中文跟人理论:“他枕头底下压着中国护照复印件,你们晓得不?” 后来有记者刨根问底,他才说实话:“当年搞科研要进贝尔实验室,人家门槛上明码标价要美国籍。这事儿搁现在叫不得已,搁当年叫没得选。” 这些年他常中美两头跑,行李箱里总塞着苏州的松子糖和加州的降压药。有回在浦东机场被粉丝认出来,人家要合影,他指着身后拖着的器材箱说:“等会儿,我先给母校实验室捎的精密仪器办托运。” 2025年清明,七十多岁的朱棣文又回了趟太仓。新修的朱棣文小学里立了座半身铜像,底座刻着“实验型人才摇篮”。 他蹲在铜像前乐了半天,转头跟校长商量:“下回能不能改成‘爱鼓捣的教书匠’?听着亲切。” 夕阳西下时,他总爱在老宅门槛上坐着。青砖缝里钻出几株狗尾巴草,远处新盖的科技园亮起霓虹。 摸出那张全家福,照片里的父母穿着长衫旗袍,背景是太仓老宅的雕花门楼。如今这门楼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挂的牌子写着“朱氏三代留学生故居”。 夜风捎来评弹声,咿咿呀呀唱着《枫桥夜泊》。他忽然想起六十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的少年,此刻终于明白老爷子当年塞进行李的《朱子家训》,扉页上那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真正分量。 (信源:中国侨网——朱棣文访问天津大学:踏上外祖父曾经的讲台(2))

0 阅读:193

猜你喜欢

花开富贵坊

花开富贵坊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