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认为,中国更加需要美国,中国会率先低头,因为美国是买方,中国是卖方。美国去年对华出口是1450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出口是4400亿美元。如果中国没有庞大的美国市场,那么中国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由此,特朗普推断除了中国更加需要与美国达成新的贸易协定。 但很显然,特朗普误判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美国也没有特朗普想象的那么强大。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原因是赚钱,而美国是真真切切地需要中国的商品。
即便是美国市场对中国关上大门,中国同样可以从其他市场赚钱,美国手中的美元和其他国家手中的美元,并不存在任何差异。但是对美国来说,美国在电子产品、半导体、稀土资源、关键矿物上,对中国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甚至无法找到替代供应链。 也就是说,中国损失了美国市场,最多是赚不到这个钱了,但美国没有了中国的供应链,那就得重新建立一套供应链体系,最少需要几年到数十年的时间,甚至都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急于达成贸易协定的,其实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就连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都认为,如果美国在关键供应链上转向第三国,美国将付出巨大的成本,并且可能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这一观点,实际上也对应了特朗普针对中国电子产品的关税豁免,因为美国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失效之后,中国已经迅速找到了替代美国的供应商。从今年1月开始,中方就开始逐步取消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转而采购巴西的大豆产品。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生效后,中方从巴西最少采购了240万吨的大豆,已经完全能够填补美国供应商退出中国市场带来的空白。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特朗普口嗨要加征对等关税之后,中方就已经做好了预防措施,并且积极准备加以应对。这也是为什么在特朗普抛出关税大棒之后,中方能够打出反制重拳。
而到现在,美国明显是有吃不消了,所以明里暗里地放话表示,要求中国与美国达成新的贸易协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特朗普掀起关税战后,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表了一篇中美博弈的分析性文章,题为《与中国较量:要么速胜,要么惨败》。该文章认为如果中美爆发冲突,美国必须要在最短的速度内结束冲突,否则就会面临惨败。因为不管是在后备兵源、工业规模上美国都要远低于中国,而在技术上也无法对中国形成代差,因此长期的消耗战将不利于美国。
将这一套观点嫁接到经济上同样如此。中国经济的韧性,要远高于美国,这一点从双方民众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国民间的态度非常直接,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坚决要求反制美方的无理要求。而另一边的美国,已经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浪潮,反对特朗普自上台以来推行的内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