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北京全职骑手夫妻端着酒杯走到刘强东面前,说了一句最实在的话:"感谢公司给交社保,以后老了有保障。"原本笑呵呵的刘强东突然绷不住了,眼眶泛红嘴唇直抖,差点当场掉眼泪。 2025年4月21日,北京,一个临时搭起来的火锅局,氤氲热气里夹杂着酒气、人情,还有突如其来的眼泪。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坐在中间,一对穿着工作服的骑手夫妻举起酒杯,说感谢公司给交社保,声音不大,话也简单:“以后老了有保障。” 没什么技巧,也不铺垫,句子落地那刻,刘强东眼眶泛红,嘴角微颤,接着一低头,眼泪直接憋不住了。 视频传上网,火了,评论区刷满“看哭了”“这才是真企业家”,也有人一句话扎心:“哪怕一个月挣八千,也怕最后一分钱养老都没有。” 外界震动,是因为这眼泪不常见。 身价百亿的人,在吃个火锅时,因为一对基层员工的感谢破防,没剧本、没预热、没造势,纯是瞬间的情绪失控。 可这事儿,要追根儿,是京东过去20年,一点点堆出来的因果链,钱砸进去了,时间耗上去了,到底图什么? 这场爆点背后,是真实世界里,极少数敢“逆人性”的决策。 2005年,京东还是电商边缘户,行业主流玩法就是成本控制,从人工到仓储,能省则省。 那会快递小哥不签合同,干完一单是一单,社保?想都别想。 刘强东直接拍板:快递员、仓库工人、客服,五险一金一个不落,全给交。 财务算了一笔账,每年光这块支出,就得多出几十亿。 利润少三成。同行问疯没疯,他回了一句:“省下来的社保钱,是耻辱的钱。” 没人听得懂,投资人不懂,外界嘲笑,竞争对手偷着乐。 一家公司跟全行业作对,通常等于找死。 结果活下来了,甚至活成了行业唯一,能跟美团打对台的公司。 京东内部数据拿出来,骑手留存率83%,行业平均才65%,跑得多、换得少、赔付低、服务稳,一环套一环。 花出去的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值。 反观美团,靠“众包”玩法打天下,骑手没有劳动关系、不用交社保、不用管生病、老了自己负责。 效率拉满,人力成本压到骨头里,直到2025年3月,京东宣布全员社保覆盖,美团被迫上线“部分骑手社保计划”,只覆盖11%高频骑手,企业缴纳部分仍旧空缺。 一个是正面硬刚规则,一个是被逼着补漏洞。 这仗不是平台互撕,而是劳动规则的路线分歧。 京东把社保当人性投资,美团把社保当成本转嫁,结果呢?市场反应直接打脸。 京东骑手爆招,10万岗位3天报满,平台没打广告,全靠骑手口口相传:“这公司真交五险一金。” 骑手夫妻那一杯酒,不是客套话,是求生后的实话。 45岁以上的送餐员里,80%没交过社保,跑得快一点撑到五十,慢一点干到四十就得出局。 没病的时候觉得社保没用,一旦出事,挂号费都成问题,社保,不是福利,是底线。 京东把这个底线提了上来,放在经营逻辑的正中。 2025年,社保投入突破60亿,占掉年利润十分之一,旁人质疑这么做会不会,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刘强东反手甩出一组数据:“单均配送成本降低0.5元。” 效率提升、事故减少、服务投诉下降,反而平衡了支出。 不涨价还能把员工托住——行业第一次看见,这个等式是能成立的。 有人还不信,说现在年轻人只要现金不要保障。 确实,二十出头的骑手追求即时到账、当天结清,但35岁以上的那批,话不多,一听交社保,眼神亮了。 不是为自己,是为家里的孩子,有老有小的时候,社保的意义不只是“我”,更是“以后”。 京东摸到了这个“以后”,不仅把社保铺到所有全职骑手,还准备把覆盖面扩展到外包工、临时工,再往前试点“子女教育补贴”。 不是撒钱,而是搭建长线利益共同体,员工不是消耗品,是资源,是资产,是未来。 这套玩法,监管部门看进眼里,人社部直接把京东案例,列进“平台经济合规用工”范本,多地开始试点骑手职业伤害保险。 行业环境变了,原本拼命内卷的劳动模式,被迫换挡。 京东没直接推动政策,却变成了政策起草背后的“原型案例”。 连资本市场也认了这账,ESG评分系统,把“员工保障”写进企业评估模型,京东ESG评分直冲全球零售前三。 大资金看重的不只是报表,还有企业对社会的“回应力”。 但反对声还是有,外卖会不会变贵、企业能不能撑得住、社保是不是短期内得不偿失。 现实没那么美化,理想和利润本来就难调和。 刘强东那场落泪,是情绪,也是决心的卸载,压在肩上太久的坚持,被一句朴素感谢击穿防线。 不是脆弱,是共鸣,宿迁出身,北漂十年,睡过地下室、摆过地摊,太知道什么叫“无依无靠”。 当骑手夫妻说出那句“老了有保障”,不是寒暄,是从骨头里蹦出来的安全感。 那一刻,刘强东不是老板,是曾经的“底层人”。 评论区里一句话写得很准:“东哥哭的不是钱,是人心。”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京东全员社保政策落地,刘强东“火锅落泪”视频引发热议》,2025年4月22日
京东外卖这波操作太燃了!顾客付42.1元商家实收46.6元,满减券不坑商家,骑手
【1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