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去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到中国,结果公开向美国“宣战”?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他曾是日本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见证过整个行业的辉煌,却也亲历了衰落。他内心充满不甘,渴望卷土重来,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东方大国——中国。这位已经72岁的老人,能否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再次实现他的芯片产业梦想? 坂本幸雄的童年时光,是在战后经济不景气的日本度过的。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把家里那些旧电器拆开,研究它们的内部构造。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心里萌发了对科技的浓厚兴趣,也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为对电子工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杰出的才能,他得以成功进入日本一流大学进行深造,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很早就开始在半导体行业展现出非凡的潜力。 一九七零年,他进入德州仪器日本公司,从最基层的销售员做起,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聪明才智,逐渐成长,最终升任为公司的副总裁。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行业迎来了巅峰时期。坂本幸雄也在那个时代回到日本,加入了神户制钢,全身心投入到日本本土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中。 在他的努力下,日本的半导体技术突飞猛进,一度超过了美国,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这段辉煌的时间并不长久。 美国觉得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太快,给自己造成了压力。为了削弱日本的竞争力,美国开始采取行动。 美国利用“301调查”等方式向日本施压,最终迫使日本签署了《美日半导体协议》。这个协议对日本非常不利,限制了日本芯片向国外销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支持韩国的三星等公司,希望它们能够赶超日本,形成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包围之势。 美韩联手夹击,日本半导体行业连连失利。为了扭转局面,坂本幸雄集结力量,创建了尔必达公司,并出任首席执行官。他带领团队日夜不停地投入技术研发,一度成功量产了DDR4内存。可惜,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尔必达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美韩联手采取一种特殊的投资策略,在芯片市场低迷时大量投资,人为压低芯片价格,让日本尔必达公司难以应对。尔必达最终因为无法承受亏损而倒闭,最关键的资产也被美国的美光科技公司买走。 对于坂本幸雄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刻。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被别人夺走,心中充满了不甘心和愤怒。 在日本商界发展不太顺利的坂本幸雄,把目光转向了迅速崛起的中国。2019年,72岁的他加入中国紫光集团,公开表示要帮助中国突破芯片技术的瓶颈,将美国和韩国企业赶出芯片市场。 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团队,帮助紫光集团成功量产DDR4存储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然而,紫光集团因为发展速度太快,资金链出现问题,最终不得不进行破产重组,这让坂本幸雄想要“东山再起”的愿望再次落空。但他没有因此气馁,后来加入了一家叫做昇维旭的公司,继续追逐他的芯片梦想,期望能在半导体领域卷土重来。 2024年2月14日,传奇人物坂本幸雄与世长辞,享年77岁。“半导体斗士”的人生故事画上句号,使他未竟的“复仇”之路令人唏嘘。 近年来,随着中日科技、教育交流合作加深,中国科研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日本科学家选择来华工作或合作研究。 从现状看,2019 年 4 月至 2023 年 3 月的 4 年间,经常赴华交流的日本大学研究人员增加了 25%。在中国科学院,外籍科研人员占比达 13% 左右,中国已成为日本科学家除美国外的优先选择地之一。 究其原因,首先是科研经费充足。中国过去 20 年间研究经费增长约 13 倍,而日本科研经费相对紧缩。中国大学重视科研,提供丰厚经费、团队支持和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 此外,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人才聚集效应,有利于激发科研成果。中国齐全的工业门类、庞大的市场体量和活跃的经济体系,为科学家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职业机会。最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年龄限制相对宽松,为日本退休科学家提供继续科研的机会。 众多日本科学家来华后取得了成功,如龟冈弘务、高畑勋、藤岛昭、上田多门等。这些科学家来华,为中日科技交流合作注入新活力,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中芯国际掀桌子!中国芯逆袭大戏开场!!美国这波断供玩大了!台积电突然断供7纳米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