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就离婚!”2023年,一女子5年不孕,丈夫花尽积蓄带她看病却毫无效果,丈夫快要放弃时,竟发现妻子背着他偷吃5年避孕药,她根本没打算生孩子,男子一怒之下起诉离婚,妻子却哭诉“青春都给了你,我现在28了要怎么办!”法院的判决亮了! 2018年国庆节,29岁的张建军在婚房客厅贴完 “早生贵子” 的窗花,转身对妻子李敏说:“咱们明天去医院做孕前检查吧。” 妻子正在涂指甲油的手顿了顿,指甲刷在甲面拖出一道歪痕:“再等等吧,最近加班太累。” 这是结婚一年来,她第7次推诿。 张建军没注意到,妻子藏在沙发缝隙里的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丁克夫妻交流群”的新消息。 2021年梅雨季,张建军在床头柜深处翻出6盒不同品牌的避孕药。 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横跨2019至2021年,最新一盒已拆开使用了3 片。 正在厨房熬中药的妻子听见响动,手中的汤勺“当啷”一声掉进了砂锅里。 “原来你一直在吃药。”张建军的声音像绷紧的琴弦。 李敏低头绞着围裙:“我害怕生孩子,怕身材走形,怕再也不能和闺蜜去旅行……” 话没说完,已被丈夫打断:“那这三年去医院花的 8 万块,做的 37 次卵泡监测,你都是在配合我演戏?” 这场争吵持续到凌晨三点。 李敏反复说着“丁克是我的权利”,张建军则盯着墙上的结婚照 —— 那时妻子曾说“生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他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建军,妈想在闭眼之前抱抱孙子。” 这句遗言像根刺,在每个深夜刺痛着他。 2023年3 月,朝阳区法院法庭。 李敏的律师举着医院诊断书:“当事人无任何生育障碍,只是行使自主生育权。” 张建军的代理律师则指出:“男方知情权被侵害,且双方就生育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符合《民法典》第 1079 条‘感情破裂’情形。” 法官注意到,张建军提供的手机截图显示,妻子在 “丁克联盟” 社群中曾发言: “骗老公去做不孕检查,反正拖到 40 岁他就死心了。” 而李敏的日记本里也这样写到:“每次看到他对着婴儿车发呆,我都觉得婚姻像座监狱。” 庭审间隙,张建军在走廊撞见一对年轻夫妻争吵。 丈夫举着试管婴儿知情同意书,妻子哭着说:“我不是机器!” 这场景让他想起三年前,妻子在生殖科门口反复徘徊的模样 —— 那时他以为她是紧张,现在才明白是抗拒。 2023年7月,法院判决书送达那日,北京下着暴雨。 张建军盯着“准许离婚”四个字,想起第一次约会时,李敏说“我喜欢孩子的眼睛”。 如今,妻子的微信签名已改成 “自由比子宫更重要”。 判决书中,法官特别写道:“生育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双方均享有平等权利。当生育意愿根本冲突且无法调和,维持婚姻已无实质意义。” 这是北京基层法院首次在离婚判决中,将“长期隐瞒丁克意愿”纳入感情破裂考量。 此案并非个例。 2022年中国人口协会调查显示,已婚丁克家庭已达60万对,其中34%的矛盾源于“一方隐瞒丁克意愿”。 2023 年上海徐汇法院案例中,丈夫以“生育欺诈”起诉离婚获支持;同年广州中院判决,妻子擅自终止妊娠不构成侵权,但丈夫可诉求精神损害赔偿。 社会学家吴敏指出,这代人的生育观正经历代际裂变: “50 后父母将生育视为婚姻必然义务,80、90 后则更强调个体自由。当‘要孩子’成为婚姻核心分歧,法律只能划定权利边界,却无法弥合观念鸿沟。” 这段持续五年的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 张建军在朋友圈写下:“原来‘爱’和‘生育’真的可能背道而驰。” 李敏则在丁克社群分享:“终于不用再假装去医院了。” 这场拉锯战暴露出当代婚姻的深层命题: 当生育从“家庭责任”转向“个人选择”,夫妻该如何划定权利边界? 法律能判决离婚,却无法判决幸福。 正如婚姻咨询师王芳所言:“生育观的分歧,本质是人生规划的错位。真正的婚姻契约,需要在爱情之外,提前约定好‘是否愿意共同孕育生命’这个重要条款。” 在生育率跌破1.0的今天,张李二人的故事成为一面镜子:它照见个体对自由的追求,也映出传统生育观的惯性。 或许,比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当爱情遭遇生育分歧,坦诚沟通永远比隐瞒欺骗更有力量 —— 毕竟,婚姻的根基,从来不该是单方面的妥协与欺瞒。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中工网,《妻子拒绝生育 丈夫能否起诉离婚》
“不生孩子就离婚!”2023年,一女子5年不孕,丈夫花尽积蓄带她看病却毫无效果,
子焓
2025-04-24 07:54:0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