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全将军和儿子在家里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儿子放下了筷子。何德全将军说:你怎么不吃了?儿子说:爸!我想留在长沙。 1949年,中国大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无数人为了国家的重建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有一位名叫何德全的将军,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更在家庭教育中展现了崇高的品格。 何德全将军是中南军队的杰出将领,随着部队南下,他来到了湖南省会长沙,担任中南军大湖南分校的校长。他的住所是一所朴素的中学校舍,简陋却充满了希望的气息。他的儿子何罗生,一个29岁的青年,从长沙县的农村跋涉而来,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时候,长沙刚解放,城市里百废待兴,机会确实不少。何罗生想着,凭着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努力,在城里谋个职位应该不难。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一次普通的家常饭,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那天傍晚,父子俩围坐在饭桌旁,吃着简单的饭菜。吃到一半,何罗生突然停下筷子,对父亲说出了心里话,想留在长沙。何德全将军听了这话,没急着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清楚,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城市里的岗位确实诱人。但他更明白,农业是国家的命根子,农村才是最需要人手的地方。 何德全将军是个有原则的人。他看着儿子,认真地说,城里是有活干,可农村也缺不得人。粮食是国家的底子,农业搞不好,其他都是空谈。他还提醒何罗生,咱们是庄稼人出身,不能忘了根。这番话说得朴实,却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劲儿。 何罗生听完,心里不是没挣扎过。他也想过,留在长沙是不是能有更大的出息。可父亲的话让他冷静下来,想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最终,他决定听从父亲的建议,放弃城里的机会,回到农村去。 回到明月村后,何罗生没闲着。他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加入了共产党,靠着勤劳和脑子,慢慢在村里站稳了脚跟。几年后,他当上了支部书记,带着乡亲们开荒种地,修水渠,搞生产,把明月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的选择,虽然没让他在城里出人头地,却实实在在为农村的发展出了力。 何德全将军的家教还不止影响了儿子。他的长孙何树根长大后,选择了当兵,进了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部队里,他开过舰艇,扛过风浪,日子过得挺充实。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也动过心思,想靠爷爷的关系在部队里升个职啥的。为这事儿,他还写信回去问过。 何德全将军收到信,没生气,但也没答应。他回信告诉孙子,想往上走,得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靠关系走捷径不是正道。这话不长,却掷地有声。何树根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干自己的活,靠实力证明自己。 1974年,何树根退伍回了明月村。面对未来,他也犹豫过,想去城里找份工。可爷爷的话又在他耳边响起:城里乡下都一样,只要肯干,哪块地养不活人?何树根想想也是,干脆留下来,拿起锄头接着种地。他用在部队里学到的韧劲,把日子过得踏实又硬气。 何德全将军这一辈子,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孙子,始终坚持一个理儿:在新中国,每个人都得在自己的岗位上出力,不能光想着自己舒服。他不靠特权,也不让家人靠特权,硬是把自力更生这四个字刻进了家风里。 1997年,何德全将军去世14年后,76岁的何罗生和51岁的何树根还在明月村守着老屋。他们没离开过这片土地,也没忘过老一辈的教诲。何罗生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何树根退伍后也老老实实种田,爷俩用行动延续着何家的精神。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