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从崩溃到上岸,做对这些很重要! 抽动症古称“痉病”“瘛疭”,属“肝风”“痰证”范畴。《小儿药证直诀》言:“凡病搐者,风火相搏也”。其病机核心在于 “风痰扰动,肝脾失调”,表现为眨眼、咧嘴、耸肩、清嗓等不自主抽动。 【病因病机解析】 1.肝风内动:小儿肝常有余,情志不畅则化火生风,风窜经络则筋惕肉瞤 2.痰热扰神:过食肥甘酿生痰浊,郁而化热上蒙清窍 3.脾虚肝亢:土虚不能荣木,肝失濡养则虚风内动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肝阳上亢虚风内动。 【古法分层调理策略】 ▶ 急则治标:熄风止痉 ▷ 经典配伍:镇肝熄风汤化裁 ▷ 治法重点: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配合穴位按摩,风池(祛风要穴)+太冲(泻肝火) ▶ 缓则治本:运脾涤痰 ▷ 验方示例:六君子汤加味 ▷ 治法重点:健脾利湿、理气通络,配合脊背捏积法(重点提捏肝俞至脾俞段) ▶ 固本培元:调和阴阳 ▷ 膏方调理:阿胶鸡子黄汤加减 ▷ 治法重点:滋阴养血,平肝通络,晨起练习"五禽戏"鸟式(舒展肝经) 【现在生活调摄要点】 1.膳食原则 宜:菊花枸杞粥(清肝)、茯苓山药羹(健脾) 忌:巧克力、可乐等兴奋神经之品;辛辣香燥助火之物 2.情志养护 建立“平静反应”模式:当孩子出现抽动时不强化关注 睡前1小时进行“五行音乐疗法”(角调式疏肝) 3.环境调整 卧室布置:东南方悬挂蓝色帘幔(水能生木制肝火) 减少声光刺激:避免高频闪烁屏幕,控制环境噪音≤40分贝 4.作息节律 遵循“春生夏长”规律:早睡早起(21:30-6:30) 每周3次户外“接地气”活动(赤脚接触草地20分钟) 【特别提示】 疗程中可能经历“症状迁徙”现象(如面部抽动转移至肢体),属常见反应。 临床中常见多种证型相互夹杂,如肝风夹痰、脾虚阴虚等,对于抽动严重的患儿,可采用针灸治疗,如针刺太冲、行间、足三里等穴位,同时配合行为矫正疗法。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家长切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抽动症,从崩溃到上岸,做对这些很重要! 抽动症古称“痉病”“瘛疭”,属“肝风
乖乖评养好的
2025-04-24 10:33:2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