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梁漱溟已经有2个儿子了,他央求42岁的妻子:“我想要个女儿!”妻子决定再生,结果难产而亡。没想到梁漱溟却说:“她死了也好!” 梁漱溟1893年出生在北京,祖上是广西桂林人,家里世代书香。他爸梁济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做过内阁中书,家里满是古书那种氛围。梁漱溟从小就跟着父亲接触新思想,6岁进中西小学堂,13岁上顺天中学堂,学的不是死板的四书五经,而是梁启超那套新派东西。他爸对他管得宽松,鼓励他自己琢磨事儿,所以他脑子活络,但生活上笨得要命。小时候连裤子都穿不好,长大了30多岁还没结婚,朋友都替他着急。 他性格挺拧,有点书呆子气,对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问和理想死心眼。找对象时,他跟朋友说不在乎长相学历,就想要个性格坚韧、厚道的人。这才有了后来的黄靖贤。 黄靖贤是朋友伍庸伯介绍的,没啥文化,长得也普通,但人特别能干,性格又倔又韧。梁漱溟一看觉得合适,俩人很快就结婚了。婚后黄靖贤管家特别麻利,家里活儿全包,梁漱溟就一门心思扑在书堆里,研究儒学和佛经。夫妻俩日子过得平淡但踏实,14年间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她身体不好,小产两次,医生都劝别再生了,梁漱溟也答应了。 可到了1935年,梁漱溟42岁,已经有两个儿子,他却突然想要个女儿。可能是街上看多了父女温馨的场面,心里痒痒。他跟黄靖贤提了这想法,妻子没多说啥就答应了。她42岁,高龄产妇,身体本来就弱,但还是硬扛着怀孕了。结果1935年生产时出了大事,前置胎盘导致大出血,人没救回来。 黄靖贤去世后,梁漱溟写悼词,有一句“她死了也好”特别刺眼。当时不少人觉得这话太冷血,梁漱溟啥意思啊?老婆死了还说这种话,是不是没感情?但细想想,这话未必是无情。黄靖贤身体早就撑不住了,再加上这次难产,梁漱溟可能觉得她走了是种解脱,不用再受苦。他自己也挺愧疚,毕竟是他想要女儿才害了妻子。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发泄也好,自责也罢,不是简单一句就能概括的。 他后来一个人待在书房,发誓不再娶,专心搞乡村建设,跑去山东邹平忙活了十年。可见黄靖贤的死对他打击不小。 到了1944年,梁漱溟50多岁,朋友看他孤零零的,又给他介绍了个对象——陈树芬。她是北大毕业的,才华横溢,跟黄靖贤完全不是一路人。俩人结婚时梁漱溟已经半百,陈树芬比他年轻不少,婚礼挺热闹。但这婚姻没过多久就出问题了。陈树芬脾气大,俩人经常吵架,她还当众怼梁漱溟,他呢,就低头不吭声。家里气氛越来越僵,哪还有啥温馨可言。 1979年陈树芬去世,梁漱溟亲自整理她的东西,还给她诵经送行。之后他就闭门不出,整天窝在书房写东西。1988年95岁时,他在藤椅上去世,手里还攥着黄靖贤的老照片。这细节挺让人唏嘘的。 梁漱溟跟黄靖贤的婚姻没啥浪漫可言,但那种平淡里的互相扶持挺真。黄靖贤没文化,却用实际行动撑起了家,让梁漱溟能安心读书搞学问。她死后,他那句“她死了也好”听着绝情,但结合他后来的表现——独身十年、临终还拿着她的照片——明显是放不下来。跟陈树芬的婚姻虽然有才情碰撞,但更多是争吵和隔阂,反倒衬得黄靖贤的好。 他想要女儿的念头,其实是人之常情,谁不盼着儿女双全啊?可这愿望偏偏压垮了黄靖贤,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他对黄靖贤,应该是有爱有愧,爱在日常的点滴,愧在最后害了她。 梁漱溟的婚姻故事,跟那个时代脱不开干系。那会儿社会变迁快,新旧思想撞得厉害。他受过新式教育,却还保留着传统男人的想法,想多子多福。黄靖贤是旧式女性的代表,默默付出不计回报;陈树芬则是新女性,独立有主见,跟他合不来也正常。他的两段婚姻,一个是旧时代的温情,一个是新时代的冲突,挺接地气的。
1969年中共九大会间休息时间,许世友怯生生地走到毛主席身边,寒暄了几句。毛主席
【16评论】【51点赞】